漢字的各種字體(這些簡體字90後大部分不認識)
2023-10-19 16:16:44 1
上回說到清末-民國時,不少民國大師們打算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只不過因為戰亂、貧困、師資力量缺乏等原因沒有完全推行下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任華北大學的校長吳玉章特意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再次提出了「文字改革」的建議。
毛澤東收到信後很重視,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
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吳玉章任常任常務委員會主席。
吳玉章
隨後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化之前,先簡化漢字,以便於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
為什麼毛澤東也支持拼音化呢?
這根當時我們的國情有關。
1950年統計全國有5.5億人,其中4億屬於文盲(15歲及以上,識字不足1500個,不能閱讀通俗書報,不能寫便條的人),文盲率高達80%。
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文盲率更是超過95%。
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僅20%,初中入學率更是只有6%。
這麼多文盲,怎麼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順便說一句,那些認為印度憑藉人口優勢能趕上中國的人可以省省了,光人多不行,還得團結還得有文化才行——你以為人口紅利這麼容易吃到啊?)
拼音化、簡化字都是為了降低識字難度、快速學習文字的方法。
事實證明,先教注音字母,再教拼音規律,然後集中教大數量的常用字並注音的「速成識字法」確有奇效。
在部隊實行時,戰士們一天可以學習一兩百個漢字,大約在150個小時的教學時間內,就可以達成原本看著遙不可及的1500-2000個漢字識讀的目標,實現脫盲。
部隊採用「速成識字法」
1952年11月5日,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成立,「速成識字法」的創造者祁建華被任命為副主任委員,在全國掀起了運用「速成識字法」掃盲的高潮。
到1953年,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全國就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成績卓著啊!
與此同時,從1952年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採在群眾中普遍通行的簡體字,輔以草書楷化的方法,編擬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
順帶說一句,港臺地區一些人把簡化字叫做「殘體字」,實際是一種偏見。
簡化字一部分來自草書,另一部分來自民間,而民間的簡化又主要來自宋元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俗體字」以及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所以冤有頭債有主,要說「殘」也是國民政府先動的手。
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批簡體字表》部分
正因為大部分簡化字都是有本有源有規律的,所以哪怕沒學過繁體字,我們也能通過簡體字很快推斷出繁體字的含義,那些說「學簡體字會不認識繁體字導致文化斷層」的顧慮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了。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的決議》,此版《漢字簡化方案》共推出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
這套方案與臺灣省採用的注音方案是完全不同,它是由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發展變化而來的,也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並廣泛使用的拼音方案。
而且,拼音方案的推行和普通話的推行是一起的,而且都是先從師範、中小學校開始推行的。
《漢語拼音方案》
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收錄了《漢字簡化方案》裡的簡化字和在《新華字典》的範圍內通過偏旁類推簡化得到的簡化字2236個,作為使用簡化字的統一規範。
《簡化字總表》
1977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又發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個方案9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很多就不知道了。
這個方案被稱為「二簡字」,因為它簡化太過,1986年6月24日被廢除了,代之以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被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現在還有一些人在手寫的時候還會不自覺地用上這些「二簡字」,下面這些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些「二簡字」,小朋友們可能就會把他們當做錯別字了吧。
二簡字
報紙上使用的二簡字
漢語拼音和簡化字推行,讓我國在2000年如期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會讀寫人口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
2004年,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報告公布:中國大陸平時主要寫簡化字的佔95.25%,寫繁體字的佔0.92%,繁簡兩體都寫的佔3.84%。
由此可見,漢字已經完全進入了簡化字時代。
但漢字的存亡危機就此解除了嗎?
並沒有,電腦的出現讓漢字又一度陷入存廢之爭,這個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