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精神的歷史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
2023-10-14 19:38:58 3
一、五四運動的背景
我們首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這是一場發生在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時候,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想保持中立,但目的並沒有達成。因為在戰爭爆發不久,日本藉口與英國結盟,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中國就此被捲入了一戰的戰火之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加入的是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雖然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但為協約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在當時,饑荒在中國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還是支援了協約國大量的糧食,並且派出了17.5萬名勞工到歐洲支援。中國參加協約國作戰,犧牲了2000多人,為協約國取得最終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獲得勝利。大家認為,我們加入的協約國勝利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也勝利了?當時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公理戰勝強權」,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並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勝利果實,是所有協約國成員都能夠享有的嗎?也不是。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協約國舉行巴黎和會。當時的會議由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五個國家各出兩名代表,組成了最高理事會。雖然權力掌握在最高理事會裡,但是決定權取決於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和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日本雖然也進入了最高理事會,但是沒有決定權。當時日本的代表團是由牧野男爵率領的,他不是政治家,但是這個人老謀深算,擅長察言觀色。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爭奪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以確立日本在東亞的優勢。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謀求在東亞的地位了。其實時間還應該再往前推,從清末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對中國虎視眈眈了,只不過進程是一步一步地推進。但是美國對日本這個想法不支持,因為美國要限制日本在東亞的擴張勢頭,就拒絕了牧野的要求。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兒,就是義大利總理奧蘭多退出了巴黎和會,牧野覺得這是一個時機,於是他就提出來說,如果你們不能夠支持日本在山東問題上面的主張,日本就拒絕籤署合約並退出,就以此來威脅。當時日本是和英國結盟的,英國還想得到日本的支持,於是對於日本的要求,英國是默許的。
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會議上,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王正廷和顧維鈞據理力爭,要求歸還山東,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長曹汝霖在日本壓力下卻說此舉純屬王正廷和顧維鈞二人的「擅自行動」,不能代表中國政府的意思。這個時候,美國總統威爾遜也在考慮一件事,他認為義大利已經退出了巴黎和會,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話,等於主要國家又退出一個,巴黎和會就沒法開了。於是,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當時,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七個條件:
第一,廢除勢力範圍,就是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
第二,撤退外國軍隊和巡警,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允許他國在自己的國土上駐紮軍隊和巡警的,所以中國提出這個要求是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
第三,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也就是國家的郵政系統,當時是在外國的把控之下的。
第四,撤銷領事裁判權。
第五,歸還租借地。
第六,歸還租界。
第七,關稅自由權,當時中國的關稅不由自己說了算,是清末的時候籤訂的不平等條約,給外國進行賠款的。
中國代表團認為中國是戰爭勝利的一方,理應把之前籤訂的這些不平等條約廢除,所以中國代表團提出了七個條件。可以說這七個條件全部都是合理合法的,可是沒有得到支持。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們並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
在1919年4月22日、29日和30日的三次四國首腦會議上,美英法等國終於做出決定,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轉讓給日本。而北洋軍閥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民積聚已久的憤怒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5月4日,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以反對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籤字儀式,維護了我們的主權。應該說,五四運動對於中國代表沒有籤字,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鹿璐 北京市檔案館高級專家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文稿 《鹿璐: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五四運動》
查看完整內容請到宣講家網(WWW.71.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