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讀後感600字
2023-10-20 05:42:07 3
曾幾何時,我看到過這樣一個詞「過剛易折」,當時我不懂這個詞的含義,現在想來,這個詞放在楊修身上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楊修思維敏捷,智謀過人,但他恃才放曠,狂妄輕率。在平常生活中不僅屢犯曹操忌諱,更是幹涉了曹操選定繼承人的內政。所以最後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斬首,這件事值得後人深思。
其實說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己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夫,受盡了羞辱。但是卻一直隱忍不發,最後終於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保全了自己,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況。文種和範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範蠡便發現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希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因此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