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的技巧和方法(書法用筆的訣竅11句)
2023-10-11 11:39:18 2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1
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
毛筆的筆管,控制著筆毫。筆鋒怎麼運轉,全憑筆管說了算。筆管在我們手中,字寫的好不好,主要考驗的是我們控制筆管的能力,也就是控制筆毫的能力。
2
包世臣《藝舟雙輯》:「作書需筆筆斷而後起。」
很多人寫字,匆匆忙忙,真不知道那麼著急去幹什麼。殊不知,要想寫好書法,每個筆畫都要認真對待,快了難,慢了更難,楷書如此,草書也是同樣。
3
孫過庭《書譜》:「一點之內,殊衄搓於毫芒。」
書法當中,哪個筆畫最難寫?大家捫心自問一下:你能寫好那個小小的「點」嗎?關於「點」的七十二般變化,你又總結了多少呢?如果你只是知道「一按成型」的話,那你需要補補課了。
4
徐浩《論書》:「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為什麼你寫出來的字軟綿綿的?為什麼你寫出來的字沒有力道?主要原因,就是你光畫出了「肉」,卻沒有寫出其中的「筋骨」。啥是「筋骨」,接著往下看。
5
李世民《指意》:「宜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注意到筆鋒的存在,才能寫出「筋骨」;學會使用「副毫」,才能使寫出來的字「有血有肉」。兩者缺一,都談不上完美。
6
蔡邕《九勢》:「凡落筆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互相映帶,無使勢背。」
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那麼好?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那麼難學?為什麼我們總也寫不出那種流暢的感覺?當你理解什麼是「筆勢」之後,你就知道自己的短板了。
7
蔡邕《九勢》:「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直線行走的時候,我們能保證中鋒行筆,那麼到了轉彎的地方,應該怎麼做呢?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您思考過嗎?
8
劉熙載《藝概》:「換筆心,實乃換向,非換質也。」
當我們調整行筆方向的時候,我們就要通過用筆動作來調整筆心。為什麼要調整「筆心」?就是為了能像蔡邕說的那樣「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9
王羲之:「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棹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仔細看看王羲之的《蘭亭序》,雖然大多都是露鋒直入,卻能在瀟灑流暢之中鋪開筆毫。他是怎麼做到的?請你好好觀察思考。
10
孫過庭《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
很多高手都在強調楷書的重要性。有些朋友呢,偏偏聽不進去,上來就弄那些龍飛鳳舞的草書。試問:你的點畫從哪裡來?你的使轉又是怎麼表現的?
11
張懷瓘《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
所謂「識勢」,指的就是找準筆畫的形態,寫出變化的美感。「裹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