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關帝廟對聯
2023-10-11 17:17:54 3
解放前的關帝廟,幾乎遍及全國大小城鎮及鄉村。關帝廟供奉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是老少皆知的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得天獨厚,遍享人間香火,與歷代封建帝王對他的封賜推崇有關。關羽在世時,就被曹操表封為漢壽亭侯。死後追諡壯繆。劉宋朝又加封武安王。明萬曆年再加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到了民國更與民族英雄嶽飛合祀於武廟。對於這許多封贈,關羽是否都樂於接受?四川自貢西秦會館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
欽崇歷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實惟知有漢:
徽號或為侯、為王、為君、為帝。當日只不愧為臣。
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因為關羽確實沒有稱王稱帝的野心。而只心甘情願對劉備稱臣,一心一意效忠蜀漢。儘管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他,仍沒有把他留住,最後還是退贈物、懸侯印、過五關斬六將而去。
各地關帝廟楹聯對關羽都有許多褒獎之詞。傳說關雲長「好讀《春秋》」。於是便有楹聯:
知我者其為春秋乎?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志在春秋,孔聖人未見剛者。
氣塞天地,孟夫子所謂浩然。
由於舊時祀孔子的廟稱「文廟」,祀關羽的廟稱「武廟」,所以許多楹聯都把關羽和孔丘並提。但孔子只稱「聖」。而關羽卻「聖」而兼「神」;孔子只是儒家的祖宗,而關羽則有儒釋道「三教皈依」之說。如此講來,中國歷史上竟沒有人可與關羽匹比了。請讀楹聯: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乃聖、乃神、乃武、乃文,扶四百載承堯之運: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聖至於神,薦馨歷千載而遙,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
湖開自漢,崇祀值兩峰相對,有武穆在北,忠肅在南。
帝爽有昭明,當朝諡號增崇,奉戴儀同文廟肅:
神功無代謝,亙古山河作證,靈長遠過蔣侯奇。
湖指杭州西湖。嶽飛墓、于謙墓皆在西子湖畔,西漢和東漢歷時四百多年,故有「扶四百載承堯之運」的說法。這些楹聯提到了好些歷史人物。又比之亙古永存的日月江河。把關羽抬到了極端的高度,褒獎之詞無以復加了。
關羽既是聖又是神。當然不允許有人提他的缺點。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只提了一句「關剛而自矜」,便有人出來打抱不平。有一副關帝廟對聯說:
史官擬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諸人,原如無物:
後世尊崇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
雖然在為關羽辯白,卻沒有說服的力量。視「諸人」如「無物」,反而證實關羽的矜了。
據《熙朝新語》記載,山東有庠生張大美者,崇奉關帝十分虔誠。一次,張於病中夢入關廟。見關羽穿漢代衣冠正在那裡辦理公事。關對張說:「我廟中的楹柱對聯,膚淺俚俗,甚不愜意,你與我有香火緣分,何不另外給我撰寫一副?」張生當即跪頌一聯:
數定三分,扶漢室,削吳吞魏,辛苦備嘗,未了平生事業:
志成一統,佐熙朝,伏寇降魔,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
上聯比較實事求是地概括了關羽的一生,只嘆事業未成,頗含惋惜感慨之情。下聯則是要關羽似昔日精忠保佑當今熙朝,為之「降魔伏寇」。這個「夢」當然是無稽之談,對聯的作者,不過是藉此勸戒世人效法關羽,為朝廷賣命而已。
關羽一千多年來受到人們如此景仰和敬重,除歷代封建統治者有目的的推崇外。也與他被小說美化了的事跡有關。說他不愛財,不好色,不嗜酒,光明磊落,而且膽識過人,英勇無敵。其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共圖大業,成為歷代有志之士結盟的典範。他對曹操一段禮遇之恩,先是替曹操斬顏良誅文丑。後又義釋華容。這當然是喪失原則的私恩公報。但過去卻有人認為仍不失為「義士」行為。甚至有一副關帝廟長聯還這樣為之奪理:
識者觀時,當西漢未收,昭烈尚無尺土。操雖漢賊,猶是朝臣,至一十八騎走華容,勢方窮促。而慨釋非徒報德,只緣急國計而緩奸雄,千古有誰共白:
君子喻義,恨東吳割據,劉氏已失偏隅。權即人豪,詎應抗主,以八十一州稱敵國,罪實難逃。而拒婚豈曰驕矜,明示絕強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大概文人筆下有時難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這副對聯把義釋華容解釋為「急國計而緩奸雄」,把拒婚東吳又解釋為「絕強援以尊王室」,可算是善於強詞了。
關公有妻室有子嗣。人們通常把關羽父子同時供奉,但也有專門建關夫人廟的,其楹聯曰:
生何氏,沒何年。蓋弗可考矣;
夫盡忠,子盡孝,可不謂賢乎。
這真是「愛屋及烏」了。蓋了廟,還不知夫人的姓氏,情形近似滑稽。好在也有人考證出關夫人姓胡,和關羽結婚後,於靈帝元年五月十三日生平。發現關羽祖考大略的是康熙年間的於昌,發現的經過還是老規矩——關公顯神託夢。於昌讀書於關羽的故居「塔廟」。夢關公授「易牌」二字,醒後見浚井者得巨磚。根據磚上的文字,找到了關羽祖先的墓碑。終於弄清楚關羽的家世。這也算是一則奇聞吧。
關羽是被神化了的,也是被歷代統治階級吹捧起來的。上面引用的有關聯語,雖然說可以窺見到不同時代不同人們心目中的關羽形象,但關羽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其實是並不怎樣了不得的。要想了解他的真貌,比較可靠的還是要去看陳壽的《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