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短文讀後感300字
2023-09-23 01:52:40
《嗟來之食》主要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得有骨氣的窮人,說明人的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讚揚了他為維護尊嚴而鬥爭的精神。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嗟來之食》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嗟來之食》讀後感300字
我讀了《嗟來之食》這篇短文後,我覺得富人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準備施捨給災民的這種做法很好,黔敖雖然是個富人,但是在國家發生大饑荒的時候,能夠把食物拿來給窮人吃,救了一些人的性命,說明黔敖是充滿愛心的,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而那個被餓死的人,他開始如果吃了黔敖的食物就不會死了。但是,他認為那是別人對他的不尊重,對他人格的侮辱。雖然黔敖為自己說話時口氣不禮貌而向他道歉,他也不肯吃食物。最終被餓死了。我認為,他如果有原諒別人的心胸,不要過分固執。他就不會死了。
篇二:《嗟來之食》讀後感300字
初二的第一學期,我學了《嗟來之食》這樣一篇小故事,1.小故事卻有大智慧,這則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嗟來之食》講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嚴重饑荒,許多人沒有飯吃。一天,有個齊國富人黔敖,做好飯湯擺在路邊上,等待飢餓的人來吃。後來,有一個餓者,衣衫襤褸,昏昏沉沉地向黔敖走去,黔敖2.恭敬地為餓者送飯端湯,卻說:「喂,來吃吧」餓者突然瞪大眼睛對黔敖說:「我就是不吃帶有侮辱性的東西,才落得如此地步!」於是斷然謝絕,最終因不吃東西而餓死。
故事中的餓者,令我十分敬佩,雖然沒有飯吃,衣服破爛,但他有骨氣,有尊嚴,不食嗟來之食,是個頂天立地,錚錚鐵骨的漢子,3.而黔敖則是為富不仁,沽名釣譽罷了!
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最終落得餓死的下場。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日本大米,可見朱自清也是那樣有骨氣,有人格尊嚴。而當今時代,又有誰能夠像他們那樣有著鐵一般的骨氣,我想恐怕是少而又少了。現在的人們,如果餓上一兩頓,哪還談得上錚錚鐵骨,恐怕是連尊嚴也不要了。
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現在的人們,缺少的就是骨氣,尊嚴,沒有頑強意志。這則故事對我啟發很大,4.所以,在走向未來的路上,我們必須學會擁有這樣的高尚品質,才能讓我們走的更遠。
篇三:《嗟來之食》讀後感300字
徐悲鴻曾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讀完《嗟來之食》,我感悟頗深。
《嗟來之食》主要寫了齊國發生大饑荒,黔敖在大路旁邊擺設了食物,施捨給災民。但有一個人因為黔敖侮辱性的施捨,不吃「嗟來之食」,最後被活活餓死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有尊嚴,當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要勇於維護自己的尊嚴,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在《嗟來之食》這個故事中,我從那位衣衫襤褸,餓得少氣無力的窮人身上,感受到了「人窮志不短」的高貴品格。
在我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有一天,我和媽媽去書店買書,在門口看見了一一個聾啞人擺著一張桌子在那寫書畫。他的字是那麼剛經有力,圍觀的群眾都讚不絕口。媽媽也掏錢買了幾副字畫,回家留作紀念。我們正要走時,來了一個戴眼鏡的年青人,穿著西服,一副很有錢的樣子,只見他丟下100元在桌子上便長揚而去。那個聾啞人拿起錢就追了上去,咿咿呀呀指手劃腳,手裡拿著一副字畫要送給他,意思說:「我不要你的施捨,字畫留給你作留念吧。」年青人不知好歹,把字畫扔在地上,嘴裡還不停地叨叨。這時聾啞人拉著他不放,兩個人還爭了起來,聾啞人把錢還給了他,年青人毫無辦法,知道自己錯了,沒有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勞動成果。在眾人的譴責下,他灰溜溜的走了。
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尊嚴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應該向《嗟來之食》中的窮人學習,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因為尊嚴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