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2023-09-23 07:27:45 1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下面是由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麼?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捨。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麼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閒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
陸陸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裡;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麼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於高尚生活的嚮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嚮往,嚮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嚮往在那裡和三五好友悠閒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裡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
暑假裡,我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讓我感受頗深。此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於是,這對母子暫時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夥子了。龍應臺發現這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牆,如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捨」,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讀了這本書,不經讓我想到曾經班裡的一個學生,她的成績很優異,在班裡也是名能幹的班幹部,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把自己悶在房間裡,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後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爸爸媽媽開廠很忙,平時一直要加班,所以沒有時間與父母交流。
所以我也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她,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孩子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恐怕這位學生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她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姑娘。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能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你的想法的!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多想想,不要緊扣「我是為你好」而「胡作非為」。同時,我們更要注意教育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同樣的意思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的接受,我們也應該多學學,雖然沒有龍博士那樣的智慧,可我們有很多學習的途徑和借鑑的方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