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正三角形栽培法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1:06:30 1
專利名稱:水稻正三角形栽培法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栽培法。
傳統的水稻栽培法,採用壠行分明的形式,主要是為了田間除草。常用的行株距為30×10釐米,30×17釐米,30×20釐米。因為水稻具有較強的分孽能力,密植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前期營養生長過盛,根系分布局部過密,莖葉中後期互相遮光嚴重,不利於生殖生長,因此,往往表現為穗多,穗粒少、粒小,總產量低。有的地方採用30×23、30×27、30×30、33×33(釐米)稀植栽培技術,雖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上述缺點,但不能充分地利用地力和有限的光資源。
本發明的目的是找出一種最合理地利用地力和光資源的栽培方法,體現稀中有密,稀密合理的植株分布,從而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目的。
附圖(1)為正方形插秧法示意圖附圖(2)為正三角形插秧法示意圖本發明的主要特點是採用正三角形分布進行水稻栽培。如圖(2)所示,正三角形的底邊為株距,定為a,則行距(即正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可由勾股定理得出行距b=a2- ( a / 2 )2]]>=3]]>a/2,即行距為株距的3]]>/2倍。
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地塊上,設地塊邊長為A,株距為a,正方形插秧法時行距=株距=a,每邊的穴數為A/a+1,總穴數為N1,則N1=(A/a+1)2。而正三角形插秧法,其中一邊株距為a,則此邊穴數仍為A/a+1,而另一邊的行距為3]]>a/2,則此邊穴數應為A/3]]>a/2+1,總穴數為N2,N2=(A/a+1)(A/3]]>a/2+1)。二者相比總穴數之比N2N1=( A / a + 1 ) ( A /3a / 2 + 1 )( A / a + 1 )2=2 A +3a3( A + a )…… ( 1 )]]>由於地塊的大小不同,穴數的變化,N2/N1的值也變化,現將不同的A、a值代入公式(1)列表計算如表一
計算結果表明,改變地塊的大小,穴距等因素,對於正三角形的插秧法與正方形插秧法總穴數之比值變化不大。同時還證明,在邊長相等的情況下或在面積相等的地塊上,用正三角形插秧法總穴數將是用正方形插秧法總穴數的1.15倍左右,因此按穴數計算可以提高產量15%左右。
在正方形插秧法與正三角形插秧法總穴數相等的情況下,比較兩者的a值(穴距)計算結果如表二。
計算結果表明在總穴數不變的情況下,正三角形插秧法的穴距比正方形插秧法穴距增加8.45%左右。正三角形插秧法與傳統插秧法比較有如下優點1、水稻的根系發育分布為圓形(俯視),根系對其周圍土壤的養分吸收能力均等一致,而傳統的30×10釐米插秧法卻不是這樣,株距之間過密,產生爭食養分,行距之間過寬,浪費地力。
2、正三角形插秧法能更有效地利用光源,使光在各個方向照射情況大致相等,不會出現局部穴距過密而相互遮光,局部過稀而浪費光能的現象。
3、正三角形插秧法可以從各方向通風,而傳統插秧法只能當風順壠刮來時,才顯示通風良好的優勢。
4、正三角形插秧法在穴距相同的情況下要比傳統插秧法多插秧苗15%左右,可相應提高產量15%左右。
5、正三角形插秧法在總穴數不變情況下,要比傳統插秧法增加穴距8.45%,從而改善植株生長條件。
6、正三角形插秧法比傳統插秧法的土地利用率高,從圖1中四個圓包圍的陰影部份比圖2中三個圓包圍的陰影部份大。
實施例找出當地水稻高產栽培行株距,如以30×10釐米為例1、求出傳統栽培法每畝的穴數每穴面積△S=0.3×0.1=0.03米2,每畝土地面積為666.67米2,每畝水稻的總穴數 X=666.67/0.03=22222穴。
2、將30×10釐米插秧的密度還原成正方形插秧法的穴距aa=666.67/22222]]>=0.1732米。
3、求出正三角形插秧法一畝水稻總穴數,根據公式(1)在每穴秧苗根系的營養面積相同,營養半徑R值相等的情況下,正三角形插秧法的穴數為正方形插秧法的1.15倍,則N2=22222×1.15=25555。
4、求出正三角形插秧法的行距,b=3]]>/2a=0.145米。
5、再按圖2圖形進行插秧,每插完一行以後,要錯開位置,再插下一行,或劃出標線插秧。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栽培法,由行距和株距分明的形式分布秧苗,其特徵是正三角形形式分布秧苗,其行距為株距的3]]>/2倍,其穴數比普通栽培法增加或穴數相等情況下,穴距增加。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水稻栽培法,其特徵是正三角形栽培法的穴數和傳統栽培法穴數之比為N2/N1=(3]]>a+2A)/3]]>(A+a)=1.15,式中A為地塊邊長,a為株距,N2為正三角形栽培法穴數,N1為普通栽培法穴數。
3.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水稻栽培法,其特徵是在總穴數不變情況下正三角形栽培法穴距比普通栽培法穴距增加8.45%。
專利摘要
一種正三角形水稻載培法,能合理地利用地力和光資源,使水稻較好地進行養分吸收和光合作用,克服了傳統栽培法由於植株局部過密造成爭肥和遮光,局部過稀而浪費地力和光資源。用這樣的栽培法在同樣穴距的情況下可增加插秧總穴數或同樣的穴數下可增加穴距,從而其特徵在於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文檔編號A01G16/00GK87102387SQ87102387
公開日1988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1987年3月31日
發明者季相金 申請人:季相金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