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軌發展規劃圖(見證城軌發展之路)
2023-09-23 09:28:00 2
七十三載春華秋實,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經過一代代人不懈奮鬥,一個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那些歷經歲月洗鍊的堅韌與執著,也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光。
1863年,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殘餘勢力焦灼地抗爭著,而遙遠的倫敦創建了世界上首條地鐵大都會線(Metropolitan Line),該線第一年客運量就達到了900萬人次。
1863年剛開通的倫敦地鐵
1901年,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年,德國開通世界上第一列懸掛式單軌電車,引發了極大的轟動。
1946年,重慶,國民政府擬定《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首次提出要建高速電車。但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再美好的草案都只能成為一紙空文。
陪都市區略圖 高速電車計劃線路圖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國家百廢待興,毛澤東主席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鐵道,不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來。」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定,才彌足珍貴。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白手起家,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踏上了建設國家的新曆程,邁開了為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新步伐。
1969年,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城市地鐵線路——北京地鐵1號線開通,實現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零的突破。
跟隨新中國的建設步伐,遠在西南的重慶重新燃起了軌道建設的希望。1960年,《重慶市城市初步規劃(1960-1980年)》提出了建設總長約100千米,「直通與環狀」線網布局的「地下快速鐵道線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思路。豈料資金、技術等種種原因遏制地鐵項目的進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要想富,先修路。重慶的經濟迅猛發展,並把改變交通狀況的任務推到了突出位置,由此再被提上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
1997年,重慶直轄為重慶軌道交通帶來了新的機遇。重慶市以1號文件的形式,向國務院提交了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項目建議書的緊急請示。此後,2號線的建設過程,也是重慶軌道建設者的學習過程。學習、消化、吸收、創新,重慶軌道交通跟隨中國創新發展的道路從零開始「國產化」「產業化」研究。
在歷史長河中,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際遇,每一代人都有其時代責任。軌道交通建設者的歷史際遇是前所未有的交通建設,軌道交通建設者的時代責任是披荊斬棘、闖關奪隘、自主創新,在沒有軌道的地方鑄就百年軌道。
2005年,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較場口-動物園)開通試運營,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也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線路,2號線開啟了重慶的軌道時代。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開往春天的列車
新時代中國的每一個瞬間都在創造奇蹟、書寫歷史,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一道道「無解題」得到破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截至2022年6月,中國內地累計有51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9573公裡,其中地鐵7529公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城軌交通運營裡程最長的國家。大力發展地鐵的同時,我國也加大了對輕軌、有軌電車、跨座式單軌、市域鐵路等制式的關注度和研發力度,軌道交通產品多樣化發展日趨完善。而重慶也從單軌發展到地鐵、市域鐵路、雲軌等多制式並駕齊驅,直取500公裡。
彈指間,鬥轉星移;回首看,紅旗漫捲。新中國73年的光影流變,記錄著飽經滄桑的民族從沉淪到奮起的崢嶸歲月,映照著文明古國從苦難到輝煌的重生蝶變,也見證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變革。
跨越嘉陵江的軌道交通3號線
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交通強國之路上,重慶軌道交通建設者必將奮勇奔赴,為老百姓創造更加美好的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文字:劉元鳳
圖片:王麒竣、鍾可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樊 潤
校對:張李波
責編:劉 暢
終審:胡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