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800字
2023-09-23 07:08:35 3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
讀《我們仨》有感一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裡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讀《我們仨》有感二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鍾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她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說,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裡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我們仨》有感三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裡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著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後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後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裡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裡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幹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裡透出來的儘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裡,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