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0:08:35 2
專利名稱: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控器,尤其是涉及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使用的光控器都是傳統的結構,旋鎖式和接線式的安裝方式,因此在體積和負載量上的選擇不是很多,往往一個小功率的燈具上安裝了大功率的光控器,既浪費了安裝的空間,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節省空間和能耗、降低成本的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0005]—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包括基座、蓋板、設於基座中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以及三根引出線,所述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包括光敏電阻、熱電阻、第一雙金屬片、第二雙金屬片、速動簧、靜觸點及絕熱絕緣片,所述的光敏電阻的一端接一引出線,光敏電阻的另一端與熱電阻的一端相連接,熱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一雙金屬片的固定端相連接,並還與另一引出線相連接,所述的第二雙金屬片與第一雙金屬片平行設置,所述的速動簧與靜觸點均設在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之間,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有一定間距,速動簧的另一側與第二雙金屬片觸接,速動簧可觸及靜觸點,該靜觸點與第三根引出線相連接,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上設有與速動簧配合的調節推動螺釘,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的固定端間夾設有絕熱絕緣片,三根引出線均固定在接線片上,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均為長寬比為5的長方形。[0006]所述的速動簧由託片和動簧片組成,託片的中部與動簧片的中部點焊固定,動簧片的一端翅起,動簧片的另一端設有一動觸點,該動觸點與靜觸點的間隙為0.1 0.3mm,在動觸點頂觸靜觸點後,此時在動簧片的翅起的一端施加作用力,動觸點便離開靜觸點,彈向託片,動觸點及靜觸點的直徑均為3mm。[0007]所述的動簧片的中部設有兩條相對應的槽孔。[0008]所述的熱電阻通過彈簧夾緊貼固裝在第一雙金屬片上。[0009]所述的速動簧與靜觸點均設在基座上的相應卡槽內。[0010]所述的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的距離為0.3 1mm。[0011]所述的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的距離為0.5mm。[0012]所述的接線片插接在基座中的卡槽內,所述的接線片為L形。[0013]所述的基座與蓋板組合構成長方體形狀。[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節省空間和能耗,既節省了空間和能耗,又降低了成本,且具有較廣的應用範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電氣接線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雙金屬片與速動簧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速動簧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A-A剖視圖。其中:1為第一雙金屬片,2為蓋板,3為基座,4為接線片,5為第二雙金屬片,6為調節推動螺釘,7為靜觸點,8為速動簧,9為彈簧夾,10為熱電阻,11為光敏電阻,12為座板,13為託片,14為動簧片,15為動觸點,16為槽孔,17為絕熱絕緣片,18為光敏電阻的金屬引腳,Li為第一引出線,Lo為第二引出線,N為第三引出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如圖1 圖6所不,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包括基座3、蓋板2,與基座3 —體的座板12和設於基座中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以及三根引出線,小型雙金屬式開關包括光敏電阻11、熱電阻10、第一雙金屬片1、第二雙金屬片5、速動簧8、靜觸點7及絕熱絕緣片17,光敏電阻11的一端通過光敏電阻的金屬引腳18接第三引出線N,光敏電阻11的另一端通過光敏電阻的金屬引腳18與熱電阻10的一端相連接,熱電阻10的另一端與第一雙金屬片I的固定端相連接,並還與第一引出線Li相連接,熱電阻10通過彈簧夾9緊貼固裝在第一雙金屬片I上。第二雙金屬片5與第一雙金屬片I平行設置,速動簧8與靜觸點7均設在第一雙金屬片I與第二雙金屬片5之間,基座3上的相應卡槽內。速動簧8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I的距離一般為0.3 1mm,本實施例中,速動簧8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I的距離為0.5_。速動簧8的另一側與第二雙金屬片5觸接,在靜止的起始狀態下,速動簧8還可觸及固定著的靜觸點7,該靜觸點7與第三引出線Lo相連接,為了使速動簧8能快速地切換電路,在第一雙金屬片I的自由端上還設置一與速動簧8相配合的調節推動螺釘6,即在第一雙金屬片I的自由端上設有一小螺孔,在小螺孔上裝有一調節推動螺釘6,該調節推動螺釘6還根據第一雙金屬片I的彎曲特性,調節第一雙金屬片I與速動簧8間的推動距離;第一雙金屬片I與第二雙金屬片5的固定端間夾設有絕熱絕緣片17,絕熱和絕緣性能更加好,減少了多餘的發熱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所提升。三根引出線均通過點焊固定在接線片4上。接線片4插接在基座3中的卡槽內,接線片4為L形,第一雙金屬片I與第二雙金屬片5均為長寬比為5的長方形,本實施例中,第一雙金屬片I與第二雙金屬片5的長度為30mm,寬度為6_。速動黃8由託片13和動黃片14組成,託片13的中部與動黃片14的中部點焊固定,動黃片14的一端翅起,動黃片14的另一端設有一動觸點15,在動黃片14的中部設有兩條相對應的槽孔16,該動觸點15與靜觸點7的間隙一般為0.1 0.3mm,本實施例中,該動觸點15與靜觸點7的間隙為0.2mm,由於在動簧片14上開有二條對稱的槽孔16,將動簧片14 一分為三,但它的兩端仍連著,再把中間部分折彎引伸,使其比二邊長一些,造成動簧片14張力的不平衡,經點焊後,若在動觸點15處用靜觸點7抵住,由於二觸點間的間隙很小,可限制動觸點15的運動,在動觸點15頂觸靜觸點7後,此時在動黃片15翅起的一端,圖中B端加力F,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動觸點15便離開靜觸點7,彈向託片13,動觸點15及靜觸點7的直徑均為3mm。[0026]基座3與蓋板2組合構成長方體形狀。[0027]本實用新型中的光敏電阻、熱電阻始終通過第三引出線N、第一引出線Li與電源相連通,開關在初始狀態亦處於N、Lo端相接通的狀態,當光照度變大,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小,流經熱電阻的電流變大,熱電阻發熱,當發熱到一定程度與熱電阻緊貼的雙金屬片受熱後產生形變,此時設置在雙金屬片的自由端上的調節推動螺釘便推動速動簧中的動簧片(B端),使動簧片中的動觸點與設置在底座中的靜觸點脫離,開關呈打開狀態,線路不形成通路,燈關閉,當光照度變小,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大,流經熱電阻的電流變小,熱電阻逐漸不發熱,此時雙金屬片恢復原來的形狀,速動簧中的動簧片脫離推力後亦恢復到原狀,此時動簧片中的動觸點與固定板中的靜觸點閉合,開關亦呈閉合狀態,使線路形成通路,燈點亮。據試驗本光控器的最大延時為120秒,具有抗強光幹擾的功能,適用環境溫度為-40°C +70°C,至少可用於150W及以下白熾燈負載或150VA及以下的節能燈、汞燈、滷素燈等氣體放電類燈負載。
權利要求1.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包括基座、蓋板、設於基座中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以及三根引出線,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包括光敏電阻、熱電阻、第一雙金屬片、第二雙金屬片、速動簧、靜觸點及絕熱絕緣片,所述的光敏電阻的一端接一引出線,光敏電阻的另一端與熱電阻的一端相連接,熱電阻的另一端與第一雙金屬片的固定端相連接,並還與另一引出線相連接,所述的第二雙金屬片與第一雙金屬片平行設置,所述的速動簧與靜觸點均設在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之間,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有一定間距,速動簧的另一側與第二雙金屬片觸接,速動簧可觸及靜觸點,該靜觸點與第三根引出線相連接,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上設有與速動簧配合的調節推動螺釘,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的固定端間夾設有絕熱絕緣片,三根引出線均固定在接線片上,所述的第一雙金屬片與第二雙金屬片均為長寬比為5的長方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速動簧由託片和動黃片組成,託片的中部與動黃片的中部點焊固定,動黃片的一端翅起,動黃片的另一端設有一動觸點,該動觸點與靜觸點的間隙為0.1 0.3mm,在動觸點頂觸靜觸點後,此時在動簧片的翹起的一端施加作用力,動觸點便離開靜觸點,彈向託片,所述的動觸點及靜觸點的直徑均為3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動簧片的中部設有兩條相對應的槽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熱電阻通過彈簧夾緊貼固裝在第一雙金屬片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速動簧與靜觸點均設在基座上的相應卡槽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的距離為0.3 1mm。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速動簧的一側與第一雙金屬片的距離為0.5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接線片插接在基座中的卡槽內,所述的接線片為L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基座與蓋板組合構成長方體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小型雙金屬式光控器,包括基座、蓋板、設於基座中的小型雙金屬式開關以及三根引出線,小型雙金屬式開關包括光敏電阻、熱電阻、第一雙金屬片、第二雙金屬片、速動簧、靜觸點及絕熱絕緣片。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節省空間和能耗,既節省了空間和能耗,又降低了成本,且具有較廣的應用範圍。
文檔編號G05D23/08GK202995490SQ20122066326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5日
發明者黃健翔, 顧寶華 申請人:上海朗駿機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