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芯定位復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5:20:20

本發明涉及液壓元件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閥芯定位復位裝置。
背景技術:
換向閥是一種在液壓系統中應用廣泛的液壓元件,主要用於介質流向的切換。換向閥一般都包括以下幾個零部件:換向機構、密封件、閥體、閥芯、復位機構或定位機構。復位機構用於在換向閥執行換向動作後,使閥芯回到初始位。定位機構用於在換向閥執行換向動作後,使換向閥固定於某種確定的工作狀態或工作檔位。在已有技術中,換向閥僅設有彈簧復位機構或僅設有定位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閥芯定位復位裝置,閥芯換向後,閥芯能夠停留在工作位置,當系統壓力過高時,閥芯能夠自動復位,以保護執行機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閥芯定位復位裝置,包括閥體以及設於閥體內的閥芯,所述閥芯末端設有閥套,所述閥芯上連接有錐閥,所述閥套內側設有活塞,所述活塞設於錐閥一端,所述閥套和活塞之間設有用於定位和復位閥芯的定位球,所述定位球壓緊在閥套上使閥芯定位,定位球壓緊在活塞上使閥芯自動復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體進入的液壓油使錐閥打開並推動活塞移動,定位球受閥芯作用壓緊在活塞上使閥芯復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活塞上套設有第一彈簧,所述活塞受第一彈簧的壓力將定位球壓緊在閥套上,使閥芯自動定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錐閥上設有第二彈簧,所述閥體進入的液壓油的壓力大於第二彈簧壓力時,錐閥打開。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體內設有容腔A、容腔B、油口P和油口T,所述閥芯具有左工作位、中工作位、右工作位和浮動位,所述閥芯位於不同工作位時切換容腔A、容腔B、油口P和油口T之間的連通關係。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套上設有第一閥套溝槽、第二閥套溝槽和第三閥套溝槽,所述活塞上具有活塞溝槽,所述定位球壓緊在活塞溝槽上使閥芯定位,所述定位球壓緊在第一閥套溝槽、第二閥套溝槽或第三閥套溝槽上使處於不同工作位的閥芯定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芯位於左工作位油口P與容腔A連通,油口T和容腔B連通,活塞將定位球壓緊在第一閥套溝槽內使閥芯定位在左工作位,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內的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孔和第二油道孔作用在錐閥上,錐閥打開,定位球在閥芯作用下壓緊在活塞的活塞溝槽內,閥芯自動復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芯位於中工作位油口P和油口T連通,閥芯通過第三彈簧力對中,閥體內的第一油道孔和第三油道孔被關閉。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芯在右工作位,油口P與容腔B連通,容腔A與油口T連通,活塞將定位球壓緊在第二閥套溝槽內使閥芯定位在右工作位,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內的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孔和第二油道孔作用在錐閥上,錐閥打開,定位球在閥芯作用下壓緊在活塞的活塞溝槽內,閥芯自動復位。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芯在浮動工作位,油口P、容腔A、容腔B均與油口T連通,活塞在定位球壓緊在第三閥套溝槽內使閥芯定位在浮動工作位,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內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孔、第三油道孔,第二油道孔的壓力不能打開錐閥,閥芯工作在浮動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閥芯定位復位裝置,閥芯換向後,閥芯能夠停留在工作位置,當系統壓力過高時,閥芯能夠自動復位,以保護執行機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發明閥芯定位復位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所示的圖1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的原理圖;
圖3是圖1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另一工作狀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所示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的原理圖;
圖5是圖1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另一工作狀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的原理圖;
圖7是圖1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另一工作狀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6所示所示閥芯定位復位裝置的原理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閥芯,2、閥體,3、閥套,4、錐閥,5、第一彈簧,6、定位球,7、活塞,8、第二彈簧,9、第三彈簧,11、第一油道孔,12、第二油道孔,13、第三油道孔,21、第一油道,22、第二油道,容腔A,容腔B,油口P,油口T,油口T2,31、第一閥套油槽,32、第二閥套溝槽,33、第三閥套溝槽,71、活塞溝槽,101、左工作位,102、中工作位,103、右工作位,104、浮動工作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一種閥芯定位復位裝置,包括閥體2以及設於閥體2內的閥芯1,閥芯1末端設有閥套3,閥芯1上連接有錐閥4,閥套3內側設有活塞7,活塞7設於錐閥4一端,閥套3和活塞7之間設有用於定位和復位閥芯的定位球6,定位球6壓緊在閥套3上使閥芯1定位,定位球6壓緊在活塞7上使閥芯1自動復位。
另外,閥體2進入的液壓油使錐閥4打開並推動活塞7移動,定位球6受閥芯1作用壓緊在活塞7上使閥芯1復位。
另外,活塞7上套設有第一彈簧5,活塞7受第一彈簧5的壓力將定位球6壓緊在閥套3上,使閥芯1定位。
另外,錐閥4上設有第二彈簧8,閥體2進入的液壓油的壓力大於第二彈簧8壓力時,錐閥4打開。
另外,閥體2內設有容腔A、容腔B、油口P和油口T,閥芯1具有左工作位101、中工作位102、右工作位103和浮動位104,閥芯2位於不同工作位時切換容腔A、容腔B、油口P和油口T之間的連通關係。
另外,閥套3上設有第一閥套溝槽31、第二閥套溝槽32和第三閥套溝槽33,活塞7上具有活塞溝槽71,定位球6壓緊在活塞溝槽71上使閥芯定位,定位球6壓緊在第一閥套溝槽31、第二閥套溝槽32或第三閥套溝槽33上使處於不同工作位的閥芯1定位。
另外,閥芯1位於左工作位101油口P與容腔A連通,油口T和容腔B連通,活塞7將定位球6壓緊在第一閥套溝槽31內使閥芯1定位在左工作位101,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2內的第一油道21、第一油道孔11和第二油道孔12作用在錐閥4上,錐閥4打開,定位球6在閥芯1作用下壓緊在活塞7的活塞溝槽71內,閥芯1自動復位。
另外,閥芯1位於中工作位102油口P和油口T連通,閥芯1通過第三彈簧9力對中,閥體2內的第一油道孔11和第三油道孔13被關閉。
另外,閥芯1在右工作位103,油口P與容腔B連通,容腔A與油口T連通,活塞7將定位球6壓緊在第二閥套溝槽32內使閥芯1定位在右工作位103,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2內的第二油道22、第三油道孔13和第二油道孔12作用在錐閥4上,錐閥4打開,定位球6在閥芯1作用下壓緊在活塞7的活塞溝槽71內,閥芯1自動復位。
另外,閥芯1在浮動工作位104,油口P、容腔A、容腔B均與油口T連通,活塞7在定位球6壓緊在第三閥套溝槽33內使閥芯1定位在浮動工作位104,油口P進入的壓力油通過閥體2內的第一油道孔11、第二油道孔12、第三油道孔13與油道T2連通,第二油道孔12的壓力不能打開錐閥4,閥芯1回覆中工作位102。
本發明具體工作原理如下:
圖1和圖2,閥芯1工作在左工作位101油口P與容腔A通油、容腔B與油口T通油。活塞7在第一彈簧5的作用下,將定位球6緊壓在閥套3的第一閥套溝槽31內,閥芯1定位在左工作位101。油口P壓力油經第一油道21、第一油道孔11、第二油道孔12作用在錐閥4上,當壓力達到第一彈簧5設定值時,錐閥4打開,容腔A建立起壓力,推動活塞7向右移動,定位球6在閥芯1復位力作用下被閥套3擠壓到活塞7的活塞溝槽71內,閥芯1自動復位。
圖3和圖4,閥芯1工作在中工作位102,油口P與油口T通油。閥芯1靠第三彈簧9對中。第一油道孔11、第三油道孔13被遮蓋,與各油口均不相連通。
圖5和圖6,閥芯1工作在右工作位103油口P與容腔B通油、容腔A與油口T通油。活塞7在第二彈簧8的作用下,將定位球6緊壓在閥套3的第二閥套溝槽32內,閥芯1定位在右工作位103。油口P壓力油經第二油道22、第三油道孔13、第二油道孔12作用在錐閥4上,當壓力達到第一彈簧5設定值時,錐閥4打開,容腔A建立起壓力,推動活塞7向右移動,定位球6在閥芯1復位力作用下被擠壓到活塞7的活塞溝槽71內,閥芯1自動復位。
圖7和圖8,閥芯1工作在浮動位104,油口P與油口T通油、容腔A與油口T通油、容腔B與油口T通油,活塞7在第二彈簧8的作用下,將定位球6緊壓在閥套3的第三閥套溝槽33內,閥芯1定位在浮動工作位104。油口P壓力油經第一油道孔11、第二油道孔12、第三油道孔13與油道T2連通,在第二油道孔12內的壓力不足以打開錐閥4,閥芯1隻能在外作用力下回中工作位102。
區別於現有技術,本發明閥芯定位復位裝置,閥芯換向後,閥芯能夠停留在工作位置,當系統壓力過高時,閥芯能夠自動復位,以保護執行機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