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軍將領劉永福與他的黑旗軍 劉永福是好人還是壞人?
2023-10-13 21:46:14 2
劉永福,生於公元1837年,公元1917年因病去世,廣西欽州人,清朝末年抗擊法國、日本侵略軍的著名將領。
提到劉永福這個人,就不得不說他所創辦的黑旗軍。無論是前期進行反清活動,還是後期接受朝廷招安,在越南抵抗法國入侵越南,亦或是甲午戰爭後,奉命赴臺抵抗日本侵略,劉永福的根基都在黑旗軍。
劉永福早年加入天地會,在吳凌雲手下任先鋒,表現出色,隊伍迅速擴大。吳凌雲去世之後,其部被劉永福和張三接受,後劉永福一部投入黃澤宏手下。1866年,劉永福帶領餘部200多人同另支起義軍首領吳鯤匯合,經過擴充整編,組建一個旗,劉永福被任為旗頭。這部分人就是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最開始的規模。
那個時候劉永福率領的起義軍還不叫黑旗軍,黑旗軍這個名字,是後來劉永福創造了自己的旗幟之後,才有的這個名字。
在與反抗清朝統治的時候,劉永福曾經率部在歸順州安德圩的一座北帝廟駐紮。那座北帝廟不僅有北帝像,旁邊還有一座周公像。周公像手中拿了一面旗幟,旗上繪有「北鬥七星」圖案,是一面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劉永福看這旗幟就覺得欣喜,於是便依據周公手中的那面旗幟,仿造了一面黑旗,作為自己隊伍的旗幟。此後劉永福率兵作戰,隊伍舉的就是這面黑旗,久而久之,人們就將劉永福的隊伍稱為黑旗軍了。
1873年,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應越王的邀請,共同抗擊法軍的侵略。1883年,獲得紙橋大捷。接受朝廷招安之後,他不僅率領黑旗軍在越南抵抗法軍侵略,取得越南保衛戰勝利之後,又到山西等地抗擊法國的侵略。後來被清廷授予記名提督之職,算是正是成為清朝官員的一員。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之後,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前往臺灣抵抗日本的侵略。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劉永福的黑旗軍有犧牲也有補充,再加上被清廷收編的原因,黑旗軍人數並不確定。
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籤訂,條約中清政府為求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得到此消息之後,巡撫唐景崧等人,紛紛離開臺灣,回到大陸。而劉永福卻言:「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倉促,不命倭得」,表示堅持抗日,與臺灣士紳通力合作,保衛臺灣。
1895年,日本進攻彰化,臺灣保衛戰爭轉入臺中。在這場戰役中,日軍火力很猛,儘管黑旗軍和臺灣義軍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卻仍然無法挽回大局。劉永福黑旗軍的精銳七星隊三百餘人也壯烈殉難,彰化失守。面對危難的局勢,劉永福臨危不懼,親自作戰指揮,聯合義軍和黑旗軍發動對彰化的反攻。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戰役之後,斷晌缺械,劉永福派人回大陸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濟,反而將內地募捐援臺款項強烈扣留,並下令嚴密封鎖沿海,斷絕對臺增援。這使得劉永福,悲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
在危急的情勢中,日本發動總攻,臺灣人民儘管拼力死戰,許多士兵甚至打到已經沒有力氣拿起刀槍,卻終究大勢已去。劉永福見此情形,大嘆:「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臺民!」,隨後與養子劉成良等十多人乘坐小艇,然後搭上英國商船「迪利斯」號內渡廈門。1895年10月21日,臺灣被日本貢獻。
後世在評價劉永福之時,雖然對他前期的對外作戰表示欽佩與讚揚,但是也時常將他後來棄臺歸國之事當做是汙點,認為這件事使他晚節不保。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比較苛刻的,死戰臺灣,為國捐軀固然令人敬佩,但是卻也不能苛刻劉永福回到內陸就是錯誤。
個人認為,劉永福在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後,仍然選擇堅守臺灣,對日本作戰,已經足以表示他極高的民族氣節。更不用說,在後來清廷不僅斷絕糧餉支持,甚至還封鎖航線,拒絕內陸民間自發募捐的款項給劉永福一部。在如此寒心,近乎被母親拋棄的情況下,劉永福仍然艱苦戰爭,苦受臺灣,已經做的夠多了。至於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放棄戰死的結局,而選擇活命,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