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山寨的人文歷史(張會養長壽塬的由來)
2023-10-14 06:57:21 2
【作者簡介】張會養,臨渭作協的會員,熱愛文學,酷愛詩歌,用文字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用詩歌陪伴著退休生活!《渭南熱點》、《臨渭熱點》、《渭南文壇》、《渭南長壽塬同鄉會》特約作者。
長壽塬的由來
據渭南縣誌記載,【云:邑(渭南老縣城)之南,有塬曰「豐」。這裡的豐指的就是豐原,即指東塬的代稱】。崇凝塬,也叫東塬、豐塬、長稔塬、長收塬。根據古漢語意思解釋,長稔塬,稔,就是豐收的意思,後人又叫長收塬,因諧音變化,演變為至今所說的「長壽塬」。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塬上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長壽塬指今的渭南市臨渭區東南方向的東塬,包括:豐原、線王、崇凝、橋南、花園等,這裡千古有名,是一塊美麗富饒的風水寶地。南依巍巍秦嶺,北有蜿蜒曲折的龍尾坡。最為驕傲的是我們的祖先千年流傳著一句歌謠:「華陰華洲水澆田,比不過我們的長壽塬」,這裡因土地肥沃,土層深厚,見雲就下雨,見苗就會收一半,是一片風水寶地,長壽塬真是天賜的豐收塬。
長壽塬的由來,原來與大禹治水息息相關,5000年前堯舜年代,堯主持政權時,黃河流域遭遇了百年罕見的水災,洪水泛濫, 人心惶惶,飢不聊生,莊稼和房子都被大水衝走,人們只能往高處遷徙。 堯無奈只好召集所有部落聯盟商議,徵求部落首領的意見,該派誰去治水,首領們一致建議讓鯀去,堯對鯀這個人很不信任。首領們異口同聲的說「還是讓鯀去試試吧」!堯這才勉強同意,九年過去了,洪水依然肆意妄為, 不但沒有治住,而且水災鬧的更兇猛了。當舜接替堯位後,親自去查看現場,發現鯀治水能力太差,讓舜非常失望,一生氣將鯀殺了,後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歷史上便有了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大禹接替父親的重任後,深知肩上背負著重任,奉命後立即背起行囊告別身懷在孕的妻子 。大禹帶著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實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勢脈絡,而大多地方都在窮鄉僻壤之地,條件極為艱苦,大禹一行人手持準繩與規矩,走到哪裡便測量到哪裡,足跡遍布黃河沿岸所有地方。
大禹帶領大家勘測期間,親眼目睹了百姓遭遇水災之害,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更加堅定他治水的決心。大禹治水十三年,曾三次經過家門口都末踏進一步,有次經過家門前聽見屋裡傳來孩子的哭聲,他都沒停下腳步。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大禹成功治理了黃河水災,制服了黃河咆哮的奔流,使其平緩穩定地匯入渤海,黃河沿岸的千畝災田變成了良田,百姓才安居樂業。
我的家鄉長壽塬,經過黃河泛濫成災後,塬底是一大片湖泊,塬上成為湖泊的凸底。大禹治水後,湖水東流,南山也露出了地面,順山而下的水,在山腳下自然的形成兩條河流,一條是長壽塬西邊,渭南人的母親河沋河,一條是長壽塬東邊箭峪下的赤水河,兩條河水順利的匯入渭河。水災過後山上流下來淤泥和雜草, 經過若干年的沉澱,變成沃土形成了長稔塬。
秦嶺腳下的蠍子塬更為神奇,在淤泥和泥沙的衝刷下,變成一個好似蠍子形狀的小土塬,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稱為「小塬」、「蠍子塬」,蠍子塬的土地面積雖然不大,可土質肥沃,光照強,氣候溼潤,滋養著依偎在小塬方圓的人們。蠍子塬西邊有堦子村和廟底村,中間夾著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河,清澈見底匯入沋河。小塬東邊有平和村的剡家組和曹峪村,每個村裡都有天然的泉水,冬暖夏涼供人們洗衣做飯。
橋南東邊長年經雨水肆意的衝擊後,又在橋南與塬區之間形成兩條又長又深的溝,人們稱這兩條溝為「時家溝」 和「康溝」,兩條長溝將住在秦嶺腳下的人們和塬區分開。在古時,這裡是一條通往洛南的主要交通要道,人們每次經過這條深溝上上下下很不方便。那時人們的交通工具極為落後,木車和馬車是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若想經過這條溝更是難上加難。直到清光緒年間,塬上有個當官的人,為了方便群眾才捐資在這兩條溝中間修建了一座橋,後來人們稱這裡為「橋南」。
長壽塬依偎在巍巍秦嶺的腳下,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濃厚, 人傑地靈,龍脈相重,從古到今人們稱這裡是塊風水寶地,讓祖祖輩輩的長壽塬在這裡繁衍生息。
長壽塬依偎在一座山、三條河的中間。有巍巍秦嶺保佑它腳下的這片土地,人們才生活安逸, 無憂無慮,旱澇保收,安居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