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背後的心理原因(說一說那些自殺背後的秘密)
2023-10-30 04:41:57 1
自古以來,我們就對生死之事充滿敬畏之心。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應珍惜生命。
但是,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新聞: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失戀青年欲輕生、某知名人士在家中自殺...聞之令人嘆息。而對於這些自殺現象背後的原因,人們常常會這麼說:因病自殺、一時想不開、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多為個人原因。
15歲女孩羞憤自殺
那麼,所有的自殺都是這樣的嗎?既然每一個自殺事件的具體原因都不同,我們能不能做個簡單的分類,更清楚地了解它呢?
如果我們能夠仔細探尋自殺現象背後的秘密,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措施來預防悲劇的發生呢?
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了解「自殺」這一現象嗎?
其實,早在兩個多世紀以前,也就是19世紀,有一位學者就對自殺問題做了很多思考,並給出了一些直到現在仍然很有價值的答案。歷經歲月變遷和社會變革,他的思想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社會學家涂爾幹的著作《自殺論》。要說明的是,書裡研究的是整個社會的自殺率,而並非某一具體的自殺事件。
涂爾幹著作《自殺論》
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本書,它到底揭示了哪些關於自殺的秘密?
什麼是自殺?首先,想要弄清楚一個現象,那就要先明白這個現象到底指的是什麼。我們每天都會在手機上、電視上看到各種關於自殺的新聞報導,那麼,什麼樣的死亡算是自殺呢?一個人不小心服多了安眠藥而死去,這算是自殺嗎?
可以說,雖然自殺這一現象為我們所熟悉,但仍需要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因此,涂爾幹提出:
「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殺。」
這句話有些冗長,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完成的、自己知道會致死的,算是自殺行為。
1.自殺都是人們心理變態導致的嗎?
很多精神病醫生都斷言,自殺的人多數患有精神疾病,或者說精神錯亂,比如抑鬱症患者。
如何判斷自殺是不是為精神病患者的個人行為?涂爾幹先列舉了四種主要的對精神錯亂者自殺進行的分類:躁狂性自殺、憂鬱性自殺、強迫性自殺、衝動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殺。實際上,這些自殺都沒有任何動機,自殺和精神錯亂沒有直接聯繫。
韓國著名女星崔雪莉被懷疑為抑鬱導致自殺
他從性別、宗教信仰角度入手,發現了一個現象:猶太教徒中的精神錯亂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得多,自殺卻在猶太教徒中最少。
從科學角度來說,可以得出結論:社會自殺率和精神錯亂沒有任何明確的關係。
2.自殺傾向是遺傳的嗎?
很多新聞都報導過,一個家庭裡,常常會出現父母、子女接連自殺的現象,釀成一樁樁慘劇。這讓我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自殺行為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涂爾幹是這樣論證的:如果遺傳是決定自殺的因素,那麼男性和女性的自殺率應當差別不大;但根據統計資料並非如此。此外,資料還顯示自殺率隨著年齡的增高而有規律地增高,可在醫學角度上,遺傳病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危害越小。這就駁斥了「自殺是遺傳的」這一說法。
天真無邪的孩童
因此,自殺現象也並不能用遺傳因素來解釋。
3.自殺該怎麼分類呢?
涂爾幹分析了很多統計資料,最終區分了四種自殺類型:利己型、利他型、反常型、宿命型。
(1)當一體化程度較弱而個人主義程度較高,出現的自殺行為就是利己型自殺——比如,在過去,一個人以死抗爭、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就是利己的,對自己有利的。
(2)當人們犧牲自己,換得他人幸福的時候,就是利他型自殺。我們常常說的「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屈原投身汩羅江,以死喚起民眾覺醒;得了重病的人為避免連累家人而自殺等等,這類自殺者的共同心理就是認為死是有價值的。
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而亡
(3)當社會處於變革時期,沒有一個明確的社會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就容易發生反常自殺。比如那些戰爭結束後的國家、剛剛經歷流血革命的地區,社會崩潰,人們不知該如何面對現實,就會引發自殺,結束生命。
(4)如果人們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選擇自殺,就是宿命型的。如虔誠的宗教徒為了所謂的信仰、所謂的主而決定獻身。
當然,自殺有時候也只是一種單一的類型,也可以是複合的,比如社會混亂和利他主義的結合:猶太人之所以在耶路撒冷被佔領時大批自殺,既因為羅馬人的勝利使他們淪為附庸,也因為他們過於熱愛自己的城市和宗教信仰。
虔誠祈禱的教徒
4.自殺有哪些社會性的原因?
涂爾幹以自殺行為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社會事實進行探討。在這些關於自殺的解釋中,反映出自殺的實質並非個人的心理問題,而是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問題:
我們從自殺類型來看,當社會整合程度較高,個體過度融合於集體,易出現利他主義自殺;當社會整合程度較低,個體找不到責任感、歸屬感,只關注自身狀況,易出現利己主義自殺;當一個社會中個體無權選擇自身的命運,只能屈從於社會規範,易出現宿命型自殺;當社會處於調整之中,個體無所適從,易出現失範型自殺。
自殺類型的圖示
因此,我們決不能僅僅把自殺看作是個人的一個行為,而是要看作一種社會性的原因。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自殺簡化為一種個人的單純行為,一定要結合他所處的社會背景。
《自殺論》告訴了身處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要過度依賴、也不要過度脫離於社會。
快樂的人們
只有處理好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建立起一個美好溫暖、積極向上的社會。
快來讀一讀這本好書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比小編更多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