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紗器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4:07:20 1
專利名稱:給紗器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圓編機的給紗器構造,特別涉及一種輔助三紗線導入圓編機供多個織針鉤紗的給紗器構造。
背景技術:
由於材料科技的進步而形成了不同種類的纖維來源,基於人們穿著舒適的考慮而研發出了許多不同特性的紗線,例如動物皮毛,尼龍纖維等早已廣泛利用於日常生活的穿著布料上,另外還有以植物纖維組成的紗線,而這些種類的紗線均可為圓編機所編織而形成的布料方能經由設計裁縫而為人們日常生活穿著的衣物;而在圓編機編織布料時,需藉由一輔助紗線導入織針的鉤紗位置,織針方能鉤紗成環,這樣才能完成布料的編織,該輔助紗線導入圓編機的器具即稱之為給紗器,但紗線的特性在於具有棉絮,及其編織成布前的纖細易斷的狀態,極易因為給紗器設計不良而產生棉絮堆積、斷線等情況,而該情況的產生必定造成布料品質的低落,或為重新穿線而造成生產速度延誤的缺點。
現有的給紗器,如臺灣專利公告第394272號所示的「針織機的給紗器構造改良」披露了一種針織機的給紗器結構改良,在該給紗器下緣給紗部上的穿孔下緣適當處開設有一道斜嚮導槽,且在該穿孔與導槽交接處設有一導線孔,使紗線與紗線能落在正確的位置上,且相鄰的兩紗線能保持適當距離,同時可使出線更為順暢,從而避免斷線。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知道,紗線是以高速通過給紗器,因此,上述專利述及的斜嚮導槽在紗線通過時,必容易因為紗線行走時的高速摩擦而在該斜嚮導槽與紗線相接觸部分形成高溫,及該斜嚮導槽是一角度,此二者所產生的問題是極容易使紗線崩斷。因此,臺灣專利公告第529639號披露的「針織機的餵紗器結構改良」,針對上述的斷線情況而加以改良,其發明點在於該餵紗器在餵紗部上方設有一螺孔,可供一螺栓將一輔助體鎖定斜跨在餵紗器本體上;且該輔助體,其上段部設成狹槽的型態,而底緣設有一餵紗孔;該輔助體藉由調整狹槽相對於螺栓的鎖定位置,使底緣的餵紗孔得以因應不同紗線及織針的編織需求,調整其相鄰於餵紗部上的餵紗孔的角度及距離,可使整個紗線鉤拉編織作業穩定及順暢,重點在於,外加於該餵紗器上的一具有餵紗孔並可調整的輔助體,其問題在於該設計的調整位置困難,而該輔助體相對織針位置往上移動,形成紗線間角度縮小,容易產生幹涉現象,幹涉現象即高速行走於給紗器與織針的紗線摩擦的靜電問題,若輔助體相對織針位置往下移動以增大紗線間距離,值得一提的是,圓編機上設置不只一個給紗器,而是由許多給紗器及許多織針所形成,故此種輔助體的設置,勢必造成必須增大給紗器間的距離,造成製造成本增加。再者,餵紗孔的孔緣對紗線而言,也是一相當銳利的邊緣,不但容易造成斷線,還因為紗線與孔緣不斷摩擦而產生堆積棉絮的情況,該情況產生後,當棉絮累積至一定數量時,會導致紗線無法順利通過餵紗孔而斷線,或是隨紗線一併織入布料內,對該布料而言即形成一突起狀態,從而破壞該布料的品質。
於是,本發明人先前申請並獲得核准公告的臺灣專利公告第491300號中披露了一種「圓編機的給紗器構造改良」,其目的為解決紗線棉絮堆積情況產生,而在給紗器的另一端凸設有一具有光滑曲狀導紗面的導紗部,使紗線通過該導紗面時可流暢地通過該導紗部而送至織針鉤紗處,而棉絮堆積現象也可因此一導紗部外露的設計而輕易清除累積該導紗部的棉絮;並將另外穿紗的二穿紗孔也開設於該給紗器所具備的給紗部上,而不致增加多餘的空間,但此種設計的問題在於紗線間的間距過近,故,紗線在高速行走下會形成靜電現象,使得紗線與紗線間互相產生幹擾,甚至會使紗線糾纏一起,整個送線流程因而變得不順暢。而因上述各種給紗器可歸納出紗線及該給紗器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兩個問題。其一斷線問題,造成斷線因素又可細分為三棉絮堆積、紗線進入穿紗孔的角度、及紗線與給紗器之間的摩擦問題;但棉絮堆積問題是關於線材材料特性,故無法避免,因此,可以使用改變紗線進入穿紗孔的角度以減低斷線風險;另外,摩擦問題難以避免,但紗線與給紗器相互間的摩擦力仍可以其它方式降低。其二各紗線間的幹擾問題,因為各紗線間的距離過近,紗線於高速行走狀態下互相摩擦而產生靜電,造成紗線互相黏著,使得紗線行徑不順暢,因此,拉開紗線間的間距是該問題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缺陷,為避免該缺陷的存在,本發明為一種具有多個織針的圓編機三紗的給紗器構造,在該給紗器對應該三股紗線穿入位置而設有二穿紗孔及一導紗體,為使三股紗線能分別流暢地進入該給紗器相對應的織針鉤紗點而合為一股紗線前,不致相互產生幹擾甚至糾纏的事情,改變穿紗孔的相對位置,以增大三股紗線的間距而形成穩定的送紗狀態。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使紗線通過該給紗器時,不致產生過多棉絮的累積,及穿紗孔的熱變形,因而,在穿紗孔內加以固設一光滑耐熱的瓷眼,以增加該穿紗孔的平滑度及抗熱度。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該導紗體為外露,故在該給紗器相對該導紗體及相對接觸紗線的另一端設有一止擋體,使該紗線在鬆脫於該導紗體的狀態下,具有止擋功能,從而可防止脫紗。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使該三紗線的間距不但具有二維平面的間距,而且還可加高上述瓷眼的高度,或減低穿紗孔位置高度形成穿紗孔間的落差,從而拉開各紗線進入該給紗器位置的距離,因此,該三股紗線具有三維空間間距,從而紗線間互相干擾問題可以避免。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3-1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組合例的示意圖。
圖3-2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現結合
如下請參閱圖1所示,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外觀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是在一圓編機上設置給紗器10供三股紗線30、31、32穿入而再導出至給紗器10對應設置的織針20,該織針20具有一鈞紗點21,該鈞紗點21是由一該圓編機的織針20將該三股紗線30、31、32鉤合而為一股紗線之處。
請參閱圖2及圖3-1所示,分別是根據本發明的給紗器構造的結構分解及組合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給紗器10相對該織針20方向的一端凹設有一給紗部11,該給紗部11具有一第一入紗面111,其是該三股紗線30、31、32進入該給紗器10的一面,並在其上分別開設有第一穿紗孔12、第二穿紗孔13、及一凸設於該給紗部11相對該鈞紗點21下緣一端的導紗體14,分別與該第一紗線30、第二紗線31、及第三紗線32形成穿接關係;該導紗體14設於該給紗部11下緣相對接近該鉤紗點21的一端,而該第二穿紗孔13設置於該導紗體14上方,且該第一穿紗孔12設置於該第二穿紗孔13及該導紗體14之間,根據該第一穿紗孔12、第二穿紗孔13、及該導紗體14的位置,以該鉤紗點21為一共同點,該共同點可與該導紗體14及該第一穿紗孔12形成一第一夾角A,以及,該共同點與該第一穿紗孔12及該第二穿紗孔13形成一第二夾角B,為使該三股紗線30、31、32在進入該鉤紗點21前可形成互不幹涉的關係,以避免靜電現象的產生,較佳方式為該第二夾角B的角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A的角度。這樣,可使該三股紗線30、31、32確實地在進入第一入紗面111前,或在導入該鉤紗點21的前三股紗線30、31、32,因彼此間距的分離而不會產生靜電現象,進而可避免形成相互幹擾。且為達到最佳的實施方式,可以該第一穿紗孔12的中心為一中心點,該第二穿紗孔13的中心垂直於該中心點的位置,而設置於該第一穿紗孔12的上方。
再請同時參閱圖3-1及圖3-2所示,圖3-2是本發明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所示該第一、第二穿紗孔12、13上,為避免產生孔緣刮傷該相對應穿入的第一、第二紗線30、31而造成斷線或棉絮堆積,及該二股紗線30、31高速通過該二穿紗孔12、13而形成高溫破壞該二穿紗孔12、13,可在該二穿紗孔12、13上分別固設有一平滑、耐磨、耐高溫且具有圓弧導角的瓷眼121、131,以達到使該二股紗線30、31平順通過該二穿紗孔12、13的目的;且為再加強上述分離三股紗線30、31、32的間距,該第二穿紗孔13的瓷眼131可以垂直射入該第一入紗面111的方向延伸出一適當高度,此一高度的設計可使該各紗線30、31、32間形成一落差,使該三股紗線30、31、32進入該給紗器10時,不但具有二維平面間距,而且還具有三維空間間距,同理,該第一入紗面111可在該第一穿紗孔12所在位置凹設有一第二入紗面112,同樣可增加該各紗線30、31、32間的落差間距,具有加強防止三股紗線30、31、32間互相干擾的效果,也可同時實施增高第二穿紗孔13的瓷眼131高度方式,及凹設一較低的第二入紗面112,使該第一穿紗孔12的高度較該第二穿紗孔13為低的方式以達到分離該三股紗線30、31、32的三維空間間距。
請再參閱圖2及圖3-2所示,如圖所示由於該導紗體14是外露於該給紗部11,故相對應的第三紗線32容易脫離該導紗體14,因此在該給紗器10上相同於該第一入紗面111的適當位置開設有一定位孔163,供一具有承接該第三紗線32凹部161的導線器16,以其上樞設的一固定架162穿設其中,再在該面的側面開設有一調整孔171,供一鎖固件17穿設其中,並將該固定架162固定於該調整孔171上,因此該第三紗線32需要不同角度穿至該導線體14時,可旋開該鎖固件17,藉此,該導線器16可以該定位孔163為中心作旋轉或垂直於該第一入紗面111的方向,作一適當的調整,這樣,該第三紗線32經由該導紗器16與該給紗器10之間可平順地通過而不致鬆脫,且該第三紗線32行經路線利用依附該導紗器16可導入至該導紗體14,並可針對該第三紗線32所需的位置而實時作適當調整該導紗器16的相對位置。請再參閱圖3-2所示,為防止該第三紗線32經過該導紗器16之後仍具有脫離空間,造成脫線問題,可在該給紗部11下緣相對設置該導紗體14的另一端,還凸設有一止擋體15以防止該第三紗線32鬆脫,並利用設置該止擋體15的方式以防止該第三紗線32脫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給紗器構造,配置於一具有多個織針的圓編機上,利用設置於所述給紗器下端凹設的一給紗部上開設的第一穿紗孔、第二穿紗孔、及一凸設於所述給紗部下緣一端的導紗體,分別供對應餵入的第一紗線、第二紗線、及第三紗線由一第一入紗面穿入,再由相對所述入紗面的另一面穿出,並導入與所述給紗器相對應的織針的鉤紗點,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紗線以所述鉤紗點為共同點,與所述導紗體及所述第一穿紗孔形成一第一夾角,且與所述第一穿紗孔及所述第二穿紗孔形成一第二夾角,所述第二夾角大於或等於所述第一夾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穿紗孔及第二穿紗孔分別固設有一瓷眼。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設於第二穿紗孔的瓷眼是由所述第一入紗面延伸出一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在設置所述第一穿紗孔的位置形成第二入紗面,且所述第二入紗面低於所述第一入紗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在設置所述第一穿紗孔的位置形成第二入紗面,且所述第二入紗面低於所述第一入紗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給紗器上設有一對應輔助導入所述第三紗線的導紗器及一樞設於所述導紗器上的固定架,並於所述給紗器開設有一定位孔,供所述固定架穿設其中。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給紗器相對所述定位孔的另一側面開設有一調整孔,供一鎖固所述導紗器固定架的鎖固件穿設其中。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導紗器相對承接所述第三紗線的接觸面凹設有一凹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紗器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給紗部下緣相對於所述導紗體設置位置的另一端凸設有一止擋體。
全文摘要
一種給紗器構造,是一種具有多個織針的圓編機的給紗構造,該給紗器具有一相對應輸入三股紗線的織針而開設有第一、第二穿紗孔及一凸設於該給紗器下緣一端的導紗體,該三紗線藉由穿設該第一、第二穿紗孔及該導紗體而導入該相對應的織針的鉤紗點,以該鉤紗點為共同點,與該導紗體及該第一穿紗孔形成一第一夾角,且與該第一穿紗孔及該第二穿紗孔形成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藉此關係的形成,可使三紗線分別平順導入該織針的鉤紗點,而不致產生三股紗線互相干擾的狀況,從而使得該三股紗線行進得更平順。
文檔編號D04B15/48GK1936140SQ20051010306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19日
發明者謝宗宏 申請人:佰龍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