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閥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18:07:05 1
專利名稱: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特別是涉及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時的空氣補償閥。
技術背景汽車進入坡道或超載荷運行時,除去車速下降外,往往是尾部排煙發黑,其 結果,使的能耗加大和帶來環境汙染。咎其原因,為了爬坡,必須要換檔將車速 放慢和增加供油,但結果使發動機內的進氣量相對減少,由此便影響了發動機缸 內的燃油燃燒不良,造成了費油和排放黑煙。為解決這個問題,有許多人在做這 方面的探索,但未見有明顯成效的裝置,現經檢索,有一個專利名稱為"一種 汽車發動機增力裝置"(申請號02223034.3)的技術,其總目的與本實用新型相 同,看似效果不錯,但結構複雜,改進點多,使推廣受限,故本實用新型將提供 一種簡單易行的帶壓工作的裝置。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簡易裝置"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 閥",僅在汽缸的氣路上添加一個補償閥便可使缸內的燃燒情況大為改觀,既能 提高發動機的出力,又能起到節約能源和消除黑煙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是將壓縮機內的空氣引入到汽缸的燃燒室內,由於高 壓高密度的氣流補入到汽缸內,使之一方面在提高供油量的同時能補充充足的空 氣以保證其充分燃燒,提高汽缸出力,另方面使尾部排煙不出現黑煙現象。既保 護了環境,又體現了節能。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所述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 氣補償閥,其實就是一個簡易三通閥,垂直段的一通用一個電磁閥和壓縮空氣箱 連接,水平段的二通和三通, 一端與空氣管路連接,另一端與汽缸進氣管連接。 其具體結構特徵是由閥體、開關式閥片和可控電磁閥組成,所述閥體與三通相 似,是一個垂直式的圓管孔三通體;所述電磁閥為普通市售逆止電磁閥,總裝在 垂直段通口上,使用時與汽車上的壓縮空氣箱連接,由車用電源控制;開關式閥 片為圓形片,總裝在閥體內的進氣口側靠近垂直段的部位處,直徑式轉軸,水平 式安裝,平時是常開狀態,只是在需要增力、將空氣來源改為壓縮機提供時,才 在高壓高濃度氣流的推動下可做90度的旋轉,並在閥片閉合後的周邊閥體擋環 阻擋下,可將原空氣入口堵住,則高濃度空氣流被強送到了汽缸內。,栽有重物的汽車上坡時,按動按鈕,打開電磁閥將壓縮機箱內的高壓高濃 度空氣輸入到閥體內,則高濃度氣流一方面迅速將開關式閥片關閉,另方面高速 衝入到發動機燃燒室助燃,由於空氣可數倍壓縮,故而帶壓工作比常壓吸氣燃燒 室的功率大的多,則燃油得以充分燃燒,黑煙現象消除,使發動機在負荷過載情況下動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總裝剖面結構示意; 圖2為右視剖面示意。圖中,l為三通式閥體,2為開關式閥片,3為閥片擋環,4為電磁閥,5為 與壓縮空氣箱的聯m管。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簡單實用,增力助燃和除黑煙效果明顯。依附圖,閥體l的進氣 口與汽缸外的進氣管連接,出氣口與汽缸本身的進氣口連接,電磁閥4通過壓縮 空氣連通管5與壓縮機聯結,其控制通過一個與汽車電源相連接的按鈕進行。當 汽車爬坡需要加力時,按動按鈕,電磁閥4被打開,則高壓高濃度的壓縮空氣進 入閥體l內,首先將開關式閥片2推動旋轉90度後與擋環3接觸將原空氣入口 關閉,同時,高速高壓的壓縮空氣從閥體出口進入到汽缸燃燒室,使燃油在充足 的薴氣下充分燃燒,其結果, 一方面使汽缸出力提高,另方面使尾部排煙不出現 黑煙現象,既保護了環境,又體現了節能。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閥,是一個簡化三通閥,其特徵是由閥體、開關式閥片和可控電磁閥組成,所述閥體是一個垂直式的圓管孔三通體;所述開關式閥片為圓形片,水平安裝在閥體內的進氣口側靠近垂直段的部位處,直徑式轉軸,90度旋轉,常開式狀態;所述電磁閥為普通市售逆止電磁閥,總裝在閥體垂直段通口上,通過連通管與壓縮空氣箱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閥,其特徵是在 開關式閥片閉合時的周邊閥體上有一擋環。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發動機負荷過載空氣補償閥,是針對汽車進入衝坡時,轉速下降、吸氣不足,導致動力下降提出的改進。其具體做法是在汽缸的氣路上添加一個補償閥,該補償閥是一個三通式閥,由閥體、開關式閥片和可控電磁閥組成,其中的開關式閥片為圓形片,水平安裝在閥體內的進氣口側靠近垂直段的部位處,直徑式轉軸,90度旋轉,為常開式狀態,工作時與大氣割斷,在進氣支管內形成高壓,使進入燃燒室內的空氣數倍增加。而電磁閥總裝在閥體垂直段通口上,通過連通管與壓縮空氣箱連接。補償原理是將壓縮機內的高壓高密度的氣流引入到汽缸內,進而可提高汽缸動力,使發動機在負荷過載臨界熄火的情況小,動力得到極大的補充。
文檔編號F02M23/00GK201003440SQ200620167379
公開日2008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3日
發明者輝 陳 申請人:輝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