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有感作文
2023-09-22 18:07:00 2
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下面請閱讀《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一
認識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得益於王利芬老師,王老師在優米網的芬享時刻中分享了這本書,通過其中一個歷史故事《亨德爾的復活》推薦這本書,聽書裡那近乎詩一般的語言,行雲流水而又熱情四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有一種力量從我體內迸發,覺得可以做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只要我願意。
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開始變翻到了這一片段,在此,先對本書做一個介紹,本書選取了歷史上14個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事件的瞬間,這些事件有些是由大人物來完成,而有些則是由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任務完成的歷史的瞬間。這如本書的作者茨威格所說,儘管歌德把歷史稱為「上帝神秘禮物」的作坊,但是在這作坊裡發生的,卻是許多數不勝數的無關緊要和習以為常的事情,每一樁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在一個民族內,為了產生一位天才,總需要幾百萬人,一個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的流逝。那些數不勝數的事件會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氣流一樣,集中在極短的時間裡發生。看了《人類群星閃耀時》幾個片段。為茨威格寫人物的筆法傾倒,茨威格是一個集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於一身,又有點跳躍的形式記錄了歷史上某一瞬間的事情。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二
人類處在歷史的烘爐中,除了是被動的承受者之外,也是歷史烘爐中的一尺炭,熱度多少不盡相同,當你的光亮媲美一顆星的時候,那麼你就成了歷史的推動者甚至歷史的締造者!
《人類群星閃耀時》的作者茨威格相信歷史是多數人在多數時刻寫下的是編年史,平淡無奇,但是少數人在少數時刻「群星閃耀」,卻是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他認為「雖然歷史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它也不可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而且,「在一個民族內,為了產生一位天才,總是需要有幾百萬人。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意見,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但是,這些時刻一旦出現,就「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普照著暫時的黑夜。」
這本書裡寫的偉人,體現出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或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或在某種特定環境下體現出崇高的人性,完美的品質和性格,或乾脆只有一件驚世之舉。這些人們所做之事,無論大小,作者都將其淋漓盡致的描寫,稱作「歷史特寫」。
1792年4月25日,年輕上尉魯熱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長的邀請,為萊因軍創作一首戰歌,4月26日凌晨,《馬賽曲》誕生了。
此篇最戲劇化之處,就是魯熱在那一晚的不朽和之後的平庸,他「僅僅作了一夜的詩人」。按照人類當今的評判標準,魯熱根本就不能被稱為一位純粹的偉人,可是誰能忽略《馬賽曲》對法國人民的絕對影響力?「《馬賽曲》就像長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在法國的所有戰場山翱翔,給無數的人帶來熱情和死亡。」
此外,《亨德爾的復活》、《滑鐵盧的一秒鐘》、《黃金國的發現》、《越過大洋的一次通話》、《逃向蒼天》等章節都很有趣味性,其中《逃向蒼天》最有意思,講的是託爾斯泰離家出走的前前後後,偉人身上有那麼可愛的一面,這一章用的是劇本的形式,把託爾斯泰內心的痛苦掙扎寫的活靈活現。
人類存活在世多少年?歷史的星空閃爍著幾顆人類的明星?相比如同命運辦難以抗爭的歷史的洪流,在洪流中起著中流砥柱甚至逆流巨輪作用的人類的群星,才是值得我們真正致敬的人!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三
爸爸在很久以前就向我介紹過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了,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看。這次放假,老師要求我們看,而我也正好想完成看這本書的心願。於是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同時也看了一本茨威格的傳記:《觸摸人類的心靈——茨威格》。兩本書看下來我對茨威格和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了些了解,其中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描寫託爾斯泰的《逃向蒼天》。
這是我所讀過所有文章中唯一一篇使用劇本體裁的「人物傳記」——這也許是作者的用意——注釋、前言、後記、茨威格的傳記裡,無不提到了託爾斯泰未能完成的一個劇本,其中的主人公影射的正是託爾斯泰本人。他未完成結尾,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結束、自己該怎樣繼續生活下去。茨威格的這一篇劇本,正幫他補全了最後的一幕——從託爾斯泰本人的經歷、遭遇、波折,到離家出走,最後從容地投向死亡的懷抱,奔向了蒼天。託爾斯泰作為一位革命者,同時作為一個地位顯赫的伯爵,自然是十分矛盾和相互衝突的,而他也是對自己伯爵的貴族身份感到厭惡。不過,他的家人們都沉迷於眼前,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他八十三歲離家出走、奔向自由的結局。
而在他做出這個決定前,曾有兩個學生拜訪過他——這兩個學生,文章中代表正是俄羅斯的所有革命者:俄羅斯的革命者,多慢是響應他的號召,行動起來的。正是這兩個學生,使他堅定了出走的覺醒。他們尖銳地指出了託爾斯泰內心的矛盾:「……您為什麼總是在口頭上誇誇其談,而不去身體力行您自己的主張呢?……」這恰好體現了革命這門的想法:尊敬他,但又不贊成他的主張。但這並不遮掩了他的偉大。雖然他的晚年是在焦慮、痛苦和矛盾中度過的,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找回了自己。
在從前,他為別人想的太多,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最後——在那一瞬間,他又變回了從前的他,他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他臨死前,一句話說明了他的決心與悽涼:「多少年來我一直怕死,我怕我不能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但是現在,或許死神正在這房間裡等我呢,而我卻無所畏懼地向他走去。」
走向信仰的路上固然辛苦,而在到達了信仰後又不被人理解更加痛苦。不過,正如文章的最後一句所說的那樣:「如果他不為我們這些人去受苦受難,那麼列夫.託爾斯泰就永遠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茨威格和託爾斯泰都是一樣的,都是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逝去。他們都已自己的方法奔向蒼天、逃脫這個已無自由,已不平等的世界。群星先是迎接了託爾斯泰,接著迎接了茨威格。他都已登上群星的聖殿,在天空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