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000字
2023-09-22 17:57:20 1
張德芬的《遇》看完了,說心裡話,很榮幸遇到這本書。這是一本讓我安靜的書,它也讓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是如此可貴。
我相信,不同心境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一本好書應該多讀幾遍的一個原因,因為你也會因此發現更多的好的東西。總的來說,我想,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通俗卻又不見得人人都能完全讀懂。篇幅較短卻又似乎包含整個人生。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快讀完了,其實她想說的無非是:一種生活的「唯心論」「自我論」,一種自我「重心」的認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想,這種自我「重心」的認知其實很重要。我們活著自我永遠是不變的圓心。那麼所有的一切,如愛,如情等等都應該是在這個前提下才去構建的吧。就如「愛與孤獨」中所說:關於愛關於你,有了,我自然更精彩,沒你我也不能去死,如果不能精彩,但起碼也得開心。這樣看來保持特有的「孤獨」還是很必要的呀!」
「臣服?難道你的意思是認了?逃避?那麼。。。。我有些糊塗了。。。」
「紅樓夢中的貫穿始終的「有命無運」。以及張對「命」和「運」的解釋似乎有些說不出的類似。」
「心靈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難道如你所說,是不是我想什麼就能能成什麼了?」
「似乎張德芬的這個「唯我論」有些方面類似胡適老頭提倡的「易卜生主義」-----對社會及周圍「醜陋」的承認,且完全的「個人主義」,她更甚,----「這醜陋既是你自我,內在的我」】
------這些,是我第一遍(粗略)讀此書時,寫下的。
當時,也跟朋友聊到這本書,提及書中的「人生馬車理論」。張德芬把人生比作一輛馬車,馬車的構造和質量,代表命;所走的路途,代表運;命有不同,有些人天生命好,馬車大而穩,即使路途坎坷,也應付得來。既所謂的「命好不怕運來磨」。但有些人則只能兩個小輪子顛簸一生。朋友不屑地說:張德芬(《遇》)太認命了,相對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更認同後者,我們應該主動地從內在改變自己,在去影響外在的一切。而非認命。
然而,當我回過頭來再次帶著問題,好好的認真仔細的讀上一遍後(好在此書形式比較新穎,是用小說的方式來敘述的,且篇幅不是很大。^_^)。
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沒讀懂張德芬,都太狹隘太片面肢解般的去誤解了張德芬所說的意思了。其實,張德芬闡述的東西要比我們想像的深很多。
就拿「我」「心」「命」或者後面她提到的「臣服」什麼的來說吧,要說張德芬「認命」嗎?我可以說,她「認命」的!要問張「唯心」嗎?我也可以告訴你,她「唯心」的!但,關鍵她書裡認的命,不是我們「潛意識」或者說狹隘的認為的那個命。她所認的命,是經「察覺」經「認知」的,那些客觀的存在,那些既成的已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可以說是歷史,因為已經發生且過去了),是經過「真我」判別的。
同樣,她唯的「心」,也是經過「真我」鑑定的,或者說這「心」就是「真我」。
所以,這些她表述的,認的,唯的。其實都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書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未知的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