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600字精選

2023-09-22 16:42:00 1

  《少有人走的路》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希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現在看完整本書,卻起了希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來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著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麼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治癒心理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嚮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應該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慾、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己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癒,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現在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可以在閱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積極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通過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症、人格失調症患者的症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己沒有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並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責任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作者做了一次對自己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並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面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擇自由、選擇尊重事實、選擇重新學習愛的能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考慮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麼是愛,這裡的愛當然不是只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助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裡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篇2: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覺作者派克先生還真是很了不起啊,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說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為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於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通過別的症候表現出來。呵呵,這篇讀後感其實幾乎還是抄錄的派克先生的話,我不過是按我的需要把它們串聯了一下。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哈哈,說起來他的太多話我都覺得凝鍊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並不僅僅來源於高遠的精神境界,也來源於心靈的深淵——每個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葉》中的戴西「原來一個人沒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堅韌。一個人不是為了大眾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頑強的尊嚴」。關鍵還是在於,你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然而,放棄對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靈,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佛教說,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裡,可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要發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實在也是太難了。「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為愛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為愛情無所不能,可以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當然,現在患有「愛無能」的患者除外。),然而,「這種因為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擇的愛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嘗到愛的滋味。因為它並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的狂喜,達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啟發,我們就必須體驗到真愛是什麼,愛的感覺是什麼,並且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這裡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並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為「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直擔負著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局限於宗教。看起來要想獲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

  篇3: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裡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者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

  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有物,有很多例子可以做為推論的依據;寫作和總結能力也很強,篇章雖多,最後將問題就歸結為幾個字:「自律」和「愛」;提出的觀點比較有體系,而且很實用.比如:「自律,包含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

  這四種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有了觀點還有具體的實施方法,下面是書中的一些精華語句和感悟:

  1.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妳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間是以對矛盾,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後悔過後又忘記,再次品嘗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擔起責任,然後才獲得相對的自由.

  2.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移情」指的是小時候還不具備抵抗和分辨能力時被大人植入腦中的觀念,當時是有用的,多數出於保護的目的,比如說「遠離火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年之後,其實已經具備了能力,那時的觀念卻因根深蒂固而一直產生負面的影響.

  3.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正如謊言說得越多,就越是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在天地間,也可藉此擺脫良心的折磨和恐嚇的威脅。

  「誠實」在很多情形下未必是看上去最好的選擇,比如保全對方的面子.然而長期來看,誠實可以贏得尊重和長久的信任.需要關注的是誠實的表達方式.

  4.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裡,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稱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象,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想像,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例如,有的人喜愛園藝事業,他「愛」他的花園,他從嗜好中得到無窮的滿足感,園藝是他的一切。為了照顧好花園,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園鬆土和施肥。他甚至寧願放棄外出旅行,寧可忽視他的妻子。為花園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識,清楚花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能夠說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園所處的地形、花園的優點和缺點等。他部分的人格、經驗和智慧,也興園藝事業融為一體。對於事業的愛和關注,極大地擴充了他的自我界限。

  這樣的「真正的愛」是我所見過的對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的最好的詮釋,那個時刻「真我」完全甦醒,展現天生的能力與周圍事物合而為一.對於修煉瑜伽和冥想的修真人士來說,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刻.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