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冬有什麼好方法(深秋古人如何保暖)
2023-09-22 16:53:32 1
古人過冬有什麼好方法?本報記者 肖雅文寒露一過,深秋就到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明顯下降,人們也開始添秋衣、穿秋褲那麼,你知道古人穿什麼禦寒保暖嗎?最早的「秋衣秋褲」長什麼樣?除了衣物防寒之外,古人保暖還有哪些妙招?,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古人過冬有什麼好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過冬有什麼好方法
本報記者 肖雅文
寒露一過,深秋就到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明顯下降,人們也開始添秋衣、穿秋褲。那麼,你知道古人穿什麼禦寒保暖嗎?最早的「秋衣秋褲」長什麼樣?除了衣物防寒之外,古人保暖還有哪些妙招?
從「皮裘」到「棉襖」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一枚長約82毫米,外形光滑,針頭圓銳的骨針曾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
這表明,早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初步掌握了獸皮製衣的方法。當時,人們以石頭裁切,用自然纖維作線,加上骨針縫綴,便能將鞣製軟化的獸皮製成簡單的衣物。
之後,「裘服」一直是人們防寒保暖的必備。只不過,由於身份地位的差異,貴族一般穿著輕便保暖的狐、貂、豹等獸皮製成的裘衣,「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就是春秋時期衛靈公的日常。而普通老百姓則選擇用鹿、羊、狗等獸皮製成的裘衣,《淮南子》中說「貧人……冬則羊裘」,羊裘就是羊皮襖。
後來,隨著人工紡織技術發展成熟,人造的布帛和絲綢誕生。自此,皮、革、絲、麻成為我國主要的服飾材質。
商周時期,高級的服裝面料,如絲帛、絹、縑、綺、錦、繡等均為貴族專用。一般平民則穿著本色麻、葛布衣、粗毛布衣。特別窮困的人,只能身穿與草編蓑衣類似的「牛衣」。
而當天氣轉涼,古人的第一反應是穿裌衣。當時,裌衣的地位類似今天的「秋衣」。裌衣又稱為「袷衣」,指的是有裡有面的雙層衣服。等到更冷的時候,人們便在兩層麻衣之間塞入各種保暖的東西,如麻絮、鴨毛、蘆葦等。
魏晉時期,出現了另一種保暖衣物——「紙裘」。當時,連年的戰爭讓百姓流離失所,布料稀缺,人們便以楮樹皮為原料,蒸煮、調製、壓實後製成衣服,用它做出來的衣物柔韌、厚實,且穿舊、穿破後稍作修補還能繼續使用。
唐宋時期,「紙裘」開始在民間流行。宋代的《容齋隨筆》中曾有記錄:「隆寒披紙裘,客有就訪,亦欣然延納。」陸遊也曾作詩云:「掃園收槲葉,掊地甃塼爐。幸有藜烹粥,何慚紙作襦。」這說明,除了普通百姓,文人也加入了「穿紙衣」的行列。
而大家熟悉的棉紡織衣物則較晚才普及。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棉花才從南洋諸國引進中原地區。
隋末唐初時,棉花是上貢朝廷的物品。唐朝時,因為棉花稀有,但材質舒適,成為專供達官貴人使用的衣料。到了明初,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導之下,全國強制推廣棉花種植。隨後,棉紡織技術迅速發展,棉襖廣泛流行,這才有了平民都能穿的保暖首選。
「秋褲」竟是舶來品
我國古代也有「秋褲」,不過既不緊身,保暖效果也有待論證。
部分研究者認為,「脛衣」可以看作中國早期的秋褲。「脛衣」出現於先秦,脛是小腿的意思,可看作今天的長筒襪,用系帶繫於腰上,從腳背覆蓋到膝蓋。
後來,「脛衣」逐漸開始與腰部連在一起,被稱為「絝」。東漢《說文》中有:「絝,脛衣也。」在成語「紈絝子弟」中,紈指的是細絹,是一種高檔布料,「絝」則可以看作今天的「褲」。不過,這時的「褲」還沒有褲襠。
據說,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時,要求戰士騎馬時必須要穿上有褲襠且更窄的褲子,以方便行動,合襠褲這才慢慢流行起來。資料表明,「合襠褲」最晚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當時流行「袴褶」,這裡的「袴」即指一種合襠的大口褲。
而現代秋褲則起源於馬褲。
公元8世紀,英國貴族為了騎馬方便,開始穿著兩層褲子,外面一層逐漸成為馬褲,而馬褲也就是現代秋褲的雛形。據說,亨利八世很喜歡穿由羊毛製成的緊身馬褲,馬褲也一躍成為歐洲貴族們的時尚單品。
秋褲正式起源於北美,主要是為了禦寒。19世紀初,一種緊身的連體內衣出現在美國紐約州,它可將人體上下身全部包覆住,是秋衣和秋褲結合體,當時被稱為「解放連體衣」。
到1915年,加拿大人弗蘭克·斯坦菲爾德推出不縮水的棉內衣,並正式申請了「秋褲」專利,此後迅速火遍全球,他也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
一戰期間,「連衫褲」成為軍方採購的重要物資,在軍隊中得以普及。而當戰爭結束後,歐美各國開始恢復生產,勞動分工的不同讓連體衣的不便充分暴露,於是,分體的秋衣、秋褲就應運而生了。
「暖手寶」與「保溫杯」
在古代,除了穿衣保暖,還有許多其他的保溫、取暖的妙招。
生火取暖是主要方法之一。我國最早的取暖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燎爐」,這是一種燒炭取暖的用具,相當於今天的「火盆」。後來,便於攜帶的手爐出現了,也被稱為「袖爐」或「捧爐」。將手爐攏入寬袖大袍中就如「暖手寶」一樣溫暖。
據《中國通史》記載,我國早在商朝就有了「保溫杯」。當時的青銅器,如溫鼎、染卣、甗,都是可以保溫的容器。其中,甗類似於今天的火鍋,有專門的火焰進行加熱。
後來,還出現了一種叫作「孔明碗」的保溫器皿,由兩碗相套而成,兩碗間留空,外碗底有一圓孔,可注入沸水,使碗內食物保溫。
還有一種盛熱水後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腳婆,又稱湯婆子。這是一種用銅或錫製成的容器,呈扁圓形,在使用時往往需要在其外面包布。宋代黃庭堅在《戲詠暖足瓶》中描述道:「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腳婆」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築保暖方面也很有講究。
秦朝的火牆是現代「地暖」的雛形。當時的建築師將房屋牆壁砌成空心夾牆,而牆下有通道與爐灶相連,盡頭有氣孔可排出煙氣。爐火在爐灶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可順著夾牆對牆體加熱,利用牆體升溫,使整間房屋變得暖和。
宮廷的取暖設施則更加精細。西漢曾有一座溫室殿,殿內設有各種保暖設施。據《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室內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刷塗牆壁,不僅可以保溫,還有似有若無的香氣。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