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棚葡萄園套種秋馬鈴薯的種植方法與流程
2023-09-22 11:20:55 1
本發明涉及植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棚葡萄園套種秋馬鈴薯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小枝圓柱形,有縱稜紋,無毛或被稀疏柔毛,葉卵圓形,圓錐花序密集或疏散,多花,與葉對生,基部分枝發達,果實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倒卵橢圓形。原產亞洲西部,現世界各地栽培,世界葡萄約95%的葡萄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雖然種植葡萄可獲得較高的經濟價值,但是考慮到目前的種植方法存在投入高、回報偏低的問題,尤其是,葡萄種植空間較大,目前的種植方法並未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可以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農戶的整體收益。
套種是指在前一種作物生長的後期,再起預留的行間或帶間套種其他作物的一種種植方式。我國在蔬菜栽培上應用比較早,而且普遍。近幾年在大田作物上已被廣泛應用,尤其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小麥和棉花、小麥和玉米、小麥和花生等套種的面積佔70-80%以上。這種模式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從而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馬鈴薯既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又是營養豐富的蔬菜作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深受人們的喜愛。具有產量大、早熟、用途多、分布廣等特點,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是很多農戶的種植作物。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由於葡萄是一種落葉果樹,春天氣溫回升後開始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到夏秋季成熟上市;十月份氣溫下降開始落葉,進入休眠狀態。因此葡萄採摘後的土地為閒置狀態,在此時進行秋收馬鈴薯的套種,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果農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棚葡萄園套種秋馬鈴薯的種植方法,通過在葡萄採收末期套種秋馬鈴薯,合理利用大棚土地資源,提高農戶經濟效益。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一種大棚葡萄園套種秋馬鈴薯的種植方法,是在葡萄採收末期套種秋馬鈴薯,所述的種植方法具體步驟為:
1)種植密度
葡萄種植密度:葡萄行距1.5-2.5m,株距30-50cm;
馬鈴薯套種密度:8月下旬-9月上旬葡萄採收末期將馬鈴薯套種在葡萄的行距方向的兩側,馬鈴薯株行距為30-50cm,馬鈴薯與葡萄的行距為20-40cm;
2)種薯管理
種薯切塊播種前1-2天切成40-50克、帶1-2個芽眼的薯塊,如切到病薯,要將切刀於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數秒鐘後再繼續。切塊用草木灰拌種消毒;
3)肥料管理
有機肥撒施在馬鈴薯播種帶,化肥點施於馬鈴薯之間,離開種塊6釐米左右。出苗後對弱苗可用豬糞水追肥或尿素4千克追施,一般情況下不追肥;
4)病蟲害防治
對馬鈴薯只要病蟲害進行防治。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是中後期的晚疫病,主要蟲害是地老虎和塊莖蛾、螻蛄、黃螞蟻;
5)馬鈴薯採摘
當馬鈴薯莖葉變黃、基部葉片脫落時,即可收穫;
6)葡萄種植管理
葡萄採摘結束,按照常規葡萄種植管理。在套種秋馬鈴薯期間,大棚溫度為16-28℃。
進一步的,步驟2)中馬鈴薯種薯栽種時間應選擇陰雨天,栽後要將土壓實,保持土壤溼潤,以提高成活率;
進一步的,步驟2)中馬鈴薯種薯選用生育期短,一般120天左右,豐產性、抗病性好的品種。
進一步的,步驟3)中有機肥和化肥使用量為:一般每畝施用有機肥800-900千克、45%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350千克、普鈣35千克或復混肥3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
進一步的,步驟4)中,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方法為:通過播種時畝用3%辛硫磷顆粒3-4千克拌土或細砂撒施於播種溝中來防治蟲害;中後期主要防治晚疫病,用72.2%普力克1000倍、72%克露800倍或25%甲霜靈等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4-5次葉底、面均勻噴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在大棚葡萄園中套種秋馬鈴薯,利用葡萄採摘末期至萌芽期的空閒時期和大棚的空閒空間,來套種秋收馬鈴薯,實現大棚葡萄園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節約土地成本,還可以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效益,給農戶帶來實際效益。
2)本發明利用秋馬鈴薯與葡萄對土壤養分需求的不同,實現秋馬鈴薯與葡萄之間養分互補。
3)本發明操作簡單,秋馬鈴薯易於管理,綜合效益顯著,易於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但要求保護的範圍並不局限於所述。
實施例1
1)葡萄種植密度:葡萄行距1.5-2.5m,株距30-50cm;
2)馬鈴薯套種密度:8月下旬-9月上旬葡萄採收末期將馬鈴薯套種在葡萄的行距方向的兩側,馬鈴薯株行距為30-50cm,馬鈴薯與葡萄的行距為20-40cm;
3)種薯管理
種薯切塊播種前1-2天切成40-50克、帶1-2個芽眼的薯塊,如切到病薯,要將切刀於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數秒鐘後再繼續。切塊用草木灰拌種消毒;馬鈴薯種薯選用生育期短,一般120天左右,豐產性、抗病性好的品種,栽種時間應選擇陰雨天,栽後要將土壓實,保持土壤溼潤,以提高成活率;
4)肥料管理
有機肥撒施在馬鈴薯播種帶,化肥點施於馬鈴薯之間,離開種塊6釐米左右,一般每畝施用有機肥800-900千克、45%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350千克、普鈣35千克或復混肥3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出苗後對弱苗可用豬糞水追肥或尿素4千克追施,一般情況下不追肥;
5)病蟲害防治
對馬鈴薯只要病蟲害進行防治。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是中後期的晚疫病,主要蟲害是地老虎和塊莖蛾、螻蛄、黃螞蟻。通過播種時畝用3%辛硫磷顆粒3-4千克拌土或細砂撒施於播種溝中來防治蟲害;中後期主要防治晚疫病,用72.2%普力克1000倍、72%克露800倍或25%甲霜靈等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4-5次葉底、面均勻噴施;
6)馬鈴薯採摘
當馬鈴薯莖葉變黃、基部葉片脫落時,即可收穫;
7)葡萄種植管理
葡萄採摘結束,按照常規葡萄種植管理。在套種秋馬鈴薯期間,大棚溫度為16-28℃。
經測算,每畝秋馬鈴薯收穫2300-2500kg,能顯著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同時套種秋馬鈴薯不影響葡萄來年的品質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