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孤兒入內蒙 民族團結閃光輝(三千孤兒入內蒙)
2023-10-17 01:31:45 1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 ——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
3月11日,上海東方衛視重播電視劇《國家孩子》,回顧了新中國歷史上3000多名「國家的孩子」與「草原母親」的不朽傳奇,讓觀眾感受到內蒙古和上海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人間真情。
▲電視劇《國家孩子》海報。
1959年到1961年,全國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上海、江蘇、安徽等地被政府收養的幾千名孤兒因為糧食不足,面臨營養不良的威脅。這些幼小的孩子該怎麼辦?黨和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對充足的內蒙古草原。
1960年5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對內蒙古衛生廳黨組《關於1960年收容併入兒童工作的具體計劃》作出批覆並強調:「希望你們迅速具體把這一工作抓起來,一定要做到收一個,活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從1960年到1963年,內蒙古先後接納了3000多名孤兒,這些孤兒被稱為「國家的孩子」。當時的內蒙古,雖然也經受著困難時期的嚴峻考驗,但內蒙古各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年邁的額吉(蒙古語,意為母親)、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長途跋涉,爭先恐後前來收養這些孤兒。
▲這是內蒙古巴音策勒牧業社的保育員和幼兒們玩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剛到草原時,孩子們衣服上都別著一塊小布條,上面的數字編號是他們的代號。走進蒙古包,草原額吉給他們取了好聽的名字——國秀梅、黨育寶、格日勒、娜仁花……
▲這是「草原母親」張鳳仙夫婦和她收養的6個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新華社發
當時,為了更好地保障幼兒的健康和安全,內蒙古自治區的育嬰院招收和訓練了一批保育員,她們主要是一群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婦女。
這些年輕的姑娘們成了孩子的「額吉」,她們盡職盡責、全心全意地照顧著孩子們。都貴瑪就是其中一員。
▲19歲的都貴瑪。資料圖片
1961年,年僅19歲的烏蘭察布盟(現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都貴瑪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撫養旗裡剛剛接收的28名「國家的孩子」。這些孩子最小的剛剛滿月,最大的也才6歲。都貴瑪用溫柔的愛和寬廣的胸懷,給了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烏蘭希熱嘎查,都貴瑪(中)和女兒查幹朝魯(左)在她們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都貴瑪提供);下圖為:2018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76歲的都貴瑪(右)和女兒查幹朝魯(左)在自家樓下合影。新華社記者鄒予攝
從餵奶餵飯到衛生護理,都貴瑪常常不眠不休;孩子生病了,她冒著凜冽寒風和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深夜騎馬奔波幾十裡去找醫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個孩子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在那個缺醫少藥、經常挨餓的年月,堪稱奇蹟。就這樣,「草原額吉」用自己的大愛,踐行了「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承諾。
光陰如水,歲月如歌。60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們如今都事業有成、兒女相伴,而草原「額吉」們在歲月長河中漸漸老去,但「額吉」們的恩情孩子們永記心間、沒齒難忘。這段鐫刻在歷史豐碑之上、流淌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也一直在流傳。
2006年,蒙古族女作家薩仁託婭的報告文學作品《國家的孩子》全景式地記錄了這段傳奇往事。2019年,電視劇《國家孩子》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向世人深情講述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背後,上海與內蒙古之間山高地厚的兄弟情誼。
▲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的國家榮譽稱號。新華社發
2019年9月,自己沒有兒女、卻養育了28名「國家的孩子」的都貴瑪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她的頒獎詞是:「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代表,用半個世紀的真情付出,詮釋了人間大愛。」都貴瑪說:「內蒙古的母親們撫養了『國家的孩子』,這是歷史的豐碑,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共患難的一段歷史。」
天高地闊,說的不僅僅是草原的風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懷。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草原母親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以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接納了孩子們;如今,這些「國家的孩子」已經深深融入了自己生長的草原,與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休戚與共。
「國家的孩子」敖德巴拉,意為「菊花」,這朵「菊花」是善良的鄂溫克老人高力根、南吉勒瑪夫婦用血汗一點一點澆灌出來的。當年,為了保住敖德巴拉一條得了骨結核的腿,老人賣掉了牛羊、馬匹,以及心愛的雕花馬鞍,給孩子治病。長大後,敖德巴拉成了草原上牧民的貼心人,她會講漢、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多種語言,誰有困難都喜歡找她講一講。這位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用拳拳赤子之心回報了養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2020年,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之時,在內蒙古,61歲的梁引梅和她的91名兄弟姐妹以「國家的孩子」的名義為抗擊疫情捐款。他們說:「60年前,國家給我第二次生命,草原撫育我成長。疫情當前,應盡微薄之力,回報祖國母親。」
牧馬揚鞭,任憑風吹雨打,厚重的歷史印跡不會被消磨。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我們更要挖掘、傳承、弘揚好「三千孤兒入內蒙」中蘊藏的愛國、團結、奉獻、犧牲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緊密團結,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渡不過去的難關。 (執筆:周芳)
(來源 《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