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循環清洗槽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03:33:24 2
一種循環清洗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循環清洗槽,包括槽體、循環管道、循環泵和回流管道,槽體內裝有清洗晶體矽片用的介質,循環管道連通槽體和處於槽體外部的循環泵,循環泵還連通回流管道,回流管道重新接入槽體內,實現槽體內的介質循環;槽體的頂部還設有帶閥門的入口管道,入口管道將介質液源和槽體連通;循環管道從槽體內部延伸到槽體頂部,在槽體頂部分出後延伸向循環泵並與循環泵連接,入口管道在槽體的頂部連接到循環管道中,形成入口管道和循環管道的一體式結構;該結構利用入口管道的主動注液功能和液體的虹吸原理,將槽體內的介質引流至循環泵,使介質不通過重力直接進入循環管道,解決了介質進入循環管道時壓力過大破壞循環管道和槽體的焊接部位的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循環清洗槽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矽片清洗設備,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非自吸式泵的循環清洗槽。
【背景技術】
[0002]現階段多數太陽能電池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讓光電材料吸收光能,再從光電轉化效應中獲得電能。晶體矽片有較好的光電轉化效率,汙染隱患又比較小,故在本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在太陽能電池的晶體矽製作過程中,必須祛除晶體矽片表面的雜質,以保證後續的加工能在一個潔淨光滑的晶體矽片表面上進行。
[0003]在現有技術中,不少用戶會使用帶循環管道的清洗槽來清洗晶體矽片,清洗槽中裝有液體狀的介質,這樣既能用流動中的介質來清洗晶體矽片以獲得更好的清洗效果和提高清洗效率,又能節省介質。圖1所示的為這種清洗槽的一般結構,槽體I的底部焊接有將其與循環泵3的入口端連通的循環管道2,循環泵3的出口端與回流管道4連接,回流管4在槽體I頂部重新接入槽體I內,形成一個閉合的介質迴路;連接了介質源(附圖未展示)並自帶閥門的入口管道5在槽體I的頂部接入槽體1,在必要的時候,為槽體I供應新的介質。
[0004]該結構的主要缺點在於,由於循環泵多數為非自吸式泵,介質往往需要通過自重流入循環管道和循環泵內,這樣便會經常讓循環管道和槽體焊接的部位承受較大的壓力,容易導致材料損壞和介質洩露;此外,在槽體的底部開孔,再在開孔處將槽體與循環管道焊接在一起,不僅工序複雜,也不便於循環管道的維修和更換。由於介質多為酸鹼腐蝕性液體,一旦洩露會造成很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清洗槽結構的可靠性直接關係到操作人員的安全,有必要改進現有技術中的清洗槽結構,以提高其可靠性和安裝更換的便利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將介質通過循環管道引流至循環泵時不會因為產生過大壓力破壞循環管道和槽體的焊接部位的清洗槽結構。
[0006]為達到該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循環清洗槽,包括槽體、循環管道、循環泵和回流管道,槽體內裝有清洗晶體矽片用的介質,循環管道連通槽體和處於槽體外部的循環泵的入口端,循環泵的出口端連通回流管道,回流管道重新接入槽體內,實現槽體內的介質的循環;槽體的頂部還設有帶閥門的入口管道,入口管道將介質液源和槽體連通;其特徵在於,循環管道從槽體內部延伸到槽體頂部,在槽體頂部分出後延伸向循環泵並與循環泵連接,入口管道在槽體的頂部連接到循環管道中,形成入口管道和循環管道的一體式結構。
[0007]上述結構的優選方案為:循環泵所處位置的垂直高度低於槽體的底部,回流管道在槽體的頂部重新接入槽體,循環管道從槽體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回流管道在槽體頂部重新接入槽體的位置分別處於槽體內部相對的兩側,循環管道處於槽體內的部分的長度值大於槽體高度值的1/2 ;此外,所述的循環泵應為非自吸式泵。
[0008]上述結構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09]1.用一體式結構組合連通介質液源的入口管道和循環管道,將循環管道從槽體上分出的位置以及入口管道接入循環管道的位置設於槽體的底部,再將循環泵設在低於槽體底部的位置,讓來自介質液源的介質通過入口管道注滿整個循環管道,切斷入口管道的閥門後,槽體內的介質便會因為液體分子之間的粘附特性而跟隨循環管道內的介質流向處於較低的位置的循環泵,只要開動循環泵,便能啟動整個清洗槽的循環工作,讓流過循環泵的介質通過回流管道重新進入槽體;這種結構利用入口管道的主動注液功能和液體的虹吸原理,將槽體內的介質引流至循環泵,使介質不通過重力直接進入循環管道,解決了介質進入循環管道時壓力過大破壞循環管道和槽體的焊接部位的問題。
[0010]2.將循環管道從槽體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回流管道在槽體頂部重新接入槽體的位置分別設置於槽體內部相對的兩側,確保從回流管道重新進入槽體內部的介質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被再次引流入循環管道和循環泵,使循環更徹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現有技術的循環清洗槽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循環清洗槽的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標記:1.槽體;2.循環管道;3.循環泵;4.回流管道;
[0014]5.入口管道;6.閥門;7.介質。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2所示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循環清洗槽,與現有技術相同的是,它包括槽體I和循環管道2,槽體I內裝有清洗晶體矽片用的介質7,循環管道2連通槽體I和處於槽體I外部的循環泵3的入口端,循環泵3的出口端連通回流管道4,回流管道4重新接入槽體I內,實現槽體I內介質7的循環。
[0016]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循環管道2並非如圖1所示的在槽體I底部焊接到槽體I底部的開孔處,而是從槽體I內部延伸到槽體I頂部,在槽體I頂部分出後延伸向循環泵3並與循環泵3的入口端連接,而連通介質液源(附圖未顯示)的入口管道5在槽體I的頂部連接到循環管道2中,形成入口管道5和循環管道2的一體式結構。
[0017]如圖2所示,循環泵3所處位置的垂直高度低於槽體I的底部;回流管道4連通循環泵3的出口端,並在槽體I的頂部重新接入槽體I ;循環管道2從槽體I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回流管道4在槽體I頂部重新接入槽體I的位置分別處於槽體I內部相對的兩側,循環管道2處於槽體I內的部分的長度值大於槽體高度值的1/2,循環泵I應為非自吸式泵。
[0018]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循環清洗槽時,應先打開入口管道的閥門6,讓介質液源(附圖未顯示)中的介質流入循環管道2,直到在通往槽體I內部和循環泵2的2個方向上注滿整個循環管道2為止;當操作人員關閉閥門6後,由於循環管道2在槽體I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循環管道2連通循環泵2的入口端的位置存在液位差,因此槽體I內的介質7便會遵循虹吸原理,並基於液體的分子粘附特性,跟隨循環管道2內部的介質7流向循環泵3,排空循環泵3內的空氣,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將循環管道2內的介質7完全抽到回流管道4和槽體I中,實現槽體I內介質7的循環。
[0019]上述結構使介質不通過自身重力直接進入循環管道,解決了介質進入循環管道時因壓力過大而破壞循環管道和槽體的焊接部位的問題;同時,循環管道從槽體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回流管道在槽體頂部重新接入槽體的位置分別設置於槽體內部相對的兩側,確保從回流管道重新進入槽體內部的介質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被再次引流入循環管道和循環泵,使介質的循環更徹底。
[0020]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定,利用本領域的普通知識和慣用技術手段,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的前提下,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其它形式的修改和替換,但經過修改和替換的技術方案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循環清洗槽,包括槽體、循環管道、循環泵和回流管道,槽體內裝有清洗晶體矽片用的介質,循環管道連通槽體和處於槽體外部的循環泵的入口端,循環泵的出口端連通回流管道,回流管道重新接入槽體內,實現槽體內的介質的循環;槽體的頂部還設有帶閥門的入口管道,入口管道將介質液源和槽體連通;其特徵在於:循環管道從槽體內部延伸到槽體頂部,在槽體頂部分出後延伸向循環泵並與循環泵連接,入口管道在槽體的頂部連接到循環管道中,形成入口管道和循環管道的一體式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循環清洗槽,其特徵是:所述的循環泵所處位置的垂直高度低於槽體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循環清洗槽,其特徵是:所述的回流管道在槽體的頂部重新接入槽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循環清洗槽,其特徵是:循環管道從槽體頂部分出的位置與回流管道在槽體頂部重新接入槽體的位置分別處於槽體內部相對的兩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循環清洗槽,其特徵是:循環管道處於槽體內的部分的長度值大於槽體高度值的1/2。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循環清洗槽,其特徵是:所述的循環泵為非自吸式泵。
【文檔編號】H01L21/67GK204167273SQ201420561966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6日
【發明者】鄭淑剛, 李朝, 趙愛爽 申請人: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