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油鑽井液粘度自動測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03:40:5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設備領域,具體是一種石油鑽井液粘度自動測定裝置。
背景技術:
鑽井液是鑽井的血液,又稱鑽孔衝洗液。鑽井液按組成成分可分為清水、泥漿、無粘土相衝洗液、乳狀液、泡沫和壓縮空氣等。隨著鑽井液性能檢測要求不斷提高,在鑽井液漏鬥粘度性能的檢測過程中,目前用於鑽井液漏鬥粘度測定的裝置為馬氏漏鬥粘度計,主要是採用人工計時裝滿一定體積的鑽井液量,在這個裝置測定過程中存在人工操作複雜,裝置不固定,計時不準確等問題。
在公告號為CN 205506611 U的一種鑽井液漏鬥粘度測定裝置中,利用PLC控制和電磁閥,自動進行測定過程的開始,提高了試驗效率。但由於計時器依然採用人工控制的方式啟閉,在鑽井液流完後,PLC控制器無法得到該信息,也就無法控制計時器及時關閉,因此計時器的關閉交由人控制,這就要求試驗人員全程關注著試驗進程,不能出現疏忽,一旦沒有及時關閉計時器,將直接導致試驗結果出現偏差,試驗失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石油鑽井液粘度自動測定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石油鑽井液粘度自動測定裝置,包括:量杯、電磁閥、漏鬥和石墨棒,所述量杯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兩側均固定設置一立柱,立柱上設置滑塊,所述滑塊連接試管夾,所述漏鬥固定在試管夾上,漏鬥底部設置電磁閥;所述石墨棒有兩根,且伸入量杯中,並通過導線分別和第二電源和常閉觸點的線圈串聯,漏鬥上方還設置動合按鈕,所述動合按鈕通過導線分別與電磁閥的控制端、計時器、常閉觸點和第一電源串聯,電磁閥處於常閉狀態。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石墨棒的安裝高度由所加鑽井液的體積確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塊上設置螺栓.可將滑塊固定在立柱上任意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電源和第二電源為24V電壓電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通過電氣電路實現鑽井液粘度測定的自動控制,按下動合按鈕即開始測定,隨後不再需要人員任何的操作,試驗全程也不再需要人進行監控,在鑽井液流完後計時器自動停止計時,杜絕人操作可能出現的偏差,提高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石油鑽井液粘度自動測定裝置,包括:量杯3、電磁閥2、漏鬥6和石墨棒41,所述量杯3放置在底座1上,所述底座1兩側均固定設置一立柱9,立柱9上設置滑塊8,所述滑塊8連接試管夾5,所述漏鬥6固定在試管夾5上,漏鬥6底部設置電磁閥2;所述石墨棒41有兩根,且伸入量杯3中,並通過導線分別和第二電源14和常閉觸點11的線圈13串聯,漏鬥6上方還設置動合按鈕42,所述動合按鈕42通過導線分別與電磁閥2的控制端、計時器10、常閉觸點11和第一電源12串聯,電磁閥2處於常閉狀態,在向漏鬥6中加入定量的鑽井液後,按下動合按鈕42,兩根上石墨棒42和電磁閥2的控制端、計時器10、第一電源12構成迴路,電磁閥2開啟,漏鬥6中鑽井液自動流向量杯3中,同時,計時器10啟動開始計時,當漏鬥6內鑽井液全部全部流完時,鑽井液在量杯3中的液面剛好與石墨棒41接觸,通過鑽井液的導電性,使石墨棒41、第二電源14和線圈13構成迴路,線圈得電,控制常閉觸點11斷開,計時器10停止計時,即為鑽井液粘度測定的時間。
所述石墨棒41的安裝高度由所加鑽井液的量確定,即所加鑽井液在量杯3內的體積所在液面高度與石墨棒41的最下位置相當,且考慮到在鑽井液在漏鬥6中會有一定殘留,石墨棒41的最下位置應稍低於鑽井液在量杯3中的液面高度。
所述滑塊8上設置螺栓7.可將滑塊8固定在立柱9上任意位置,從而調節石墨棒41和漏鬥6的安裝高度。
所述第一電源12和第二電源14為24V電壓電源。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