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古代特色(張家口民俗文化的三大特色)
2023-11-30 17:30:39 3
張家口古代特色?張家口民俗是張家口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當地人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並不強烈地感覺到它的存在,也不覺得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當他們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造成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張家口古代特色?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張家口古代特色
張家口民俗是張家口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當地人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並不強烈地感覺到它的存在,也不覺得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當他們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造成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
張家口地域文化脫胎於晉、冀、蒙的交界地帶,衍生在高寒乾燥的塞外趙北之地。從「千古文明開涿鹿」起始,歷經古代國於七國之先稱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革新、元代「腹裡」中都的繁盛、明朝宣府鎮邊關的建立、清北方陸路商埠的形成、民國察哈爾設省、抗戰時期成為晉察冀邊區首府等一系列的滄桑變遷,逐步成為燕趙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分支。
張家口地域文化與燕趙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既不斷積澱自成一色,又不斷與周邊其他特質的文化進行交融,提升自己的品位,亮麗自己的色澤。明代以來得以發展,清末民初得以整合,從而形成了以燕趙文化為核心、山西民俗為重要內容、含有察哈爾蒙古遊牧文化特點的張家口傳統文化。這一時期成為張家口地域文化成熟定型的時期,各種相同的和異質的成分,或被吸收或被淘汰或被變形運用,並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巨大的傳統精神和價值觀念,內化為張家口人性格和心理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得以傳承。
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統治的結束,張家口地域文化中的封建性逐漸減弱,繁雜的儀式也日趨簡略。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一次次衝擊著傳統的張家口民俗和文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設,使得很多陋習得以掃除,社會風氣和文化風貌有了很大改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成為傳統文化和民俗向現代文化轉變的契機。和我國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一樣,張家口地域文化正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充實和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並將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綜觀張家口傳統民俗和文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慷慨悲歌與粗獷豪放相交融。張家口地域文化屬於以燕趙文化和三晉文化為主,兼容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複合。歷史地理的條件決定了張家口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色。張家口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漢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頻繁的地方。生活在這裡的漢族人,有相當一部分是與遊牧族相互融合的後代,因而許多民俗都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痕跡。政權的更迭、戰爭的頻繁又帶來了大量流離失所的流民和從各地遷徙來的移民,自然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習俗,從而豐富了張家口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
具有濃厚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張家口在歷史上有過聲名顯赫的繁盛時代,也有過衰微頹敗的屈辱歲月,而張家口地域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社會政治局勢的發展和穩定水平,但又反作用於社會政治的變革。作為北方重鎮、塞外商埠和京師鎖鑰的張家口曾目睹了無數次的朝代更替和社會變遷。這裡所展示的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歷史畫面,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十分貼切。
三、
教化淳厚,質樸不矯飾。張家口一帶山幹水瘦,雨少高寒,與華北平原和中原以及江南比,是個貧窮的地方。司馬遷說過:「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史記·三王世家》)
張家口地域文化也可以說是山的文化、仁者文化。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的解釋是:「智者達於事理,而周疏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朱熹《論語集注》卷三)可見,仁者、智者的品德情操與山川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了樂山樂水之情。張家口地域文化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就是那種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重德操、講信義、正直大度、古道熱腸的陽剛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