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發電機的導熱結構以及溫差發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16:42:06 2

本發明涉及發電設備,具體涉及溫差發電機的導熱結構以及溫差發電機。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照明器和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越來越豐富,人們對其也越來越依賴,但在野外活動或在停電等沒有電源供應的情況下,這些照明器和電子產品的電源常常因為不能得到電能補充使得它們無法使用。
塞貝克效應是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溫差發電片是利用塞貝克效應把熱能轉化為電能,為了能夠在野外等場所產生電能,可以利用溫差發電片的這種特性設計出生物質燃料溫差發電機。
現有技術中,有通過銅棒進行傳熱的溫差發電機,該種結構中,需要設置很多根銅棒(十幾根甚至更多),每根銅棒都需要安裝限位,裝配和拆卸非常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克服不足,提出了溫差發電機的導熱結構以及溫差發電機。
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溫差發電機的導熱結構,包括:
燃燒室,所述燃燒室的側壁具有凹口,所述凹口的上端延伸至燃燒室的上端面;
豎直設置的導熱板,所述導熱板插設在凹口上,導熱板包括位於燃燒室內的吸熱部,以及穿過所述凹口位於燃燒室外部的發電部,所述吸熱部與燃燒室的內側壁貼靠或間隙配合。
導熱板豎直設置且吸熱部與燃燒室的內側壁貼靠或間隙配合,這樣設置可以在不影響燃料燃燒的同時進行可靠的傳熱,導熱板插設在凹口上這種結構形式方便導熱板的安裝和拆卸。
可選的,所述導熱板具有至少一組,每組導熱板分別與對應的凹口配合;每組導熱板均包括兩塊導熱板,兩塊導熱板的吸熱部分別位於凹口兩側。
兩塊導熱板同時安裝在一個凹口上,且吸熱部分別位於凹口兩側,這種結構能夠可靠的利用燃燒室內的熱能(凹口兩側的),且結構也簡單,兩塊導熱板安裝和拆卸較為方便,導熱結構的這種形式能夠將溫差發電機做的比較大。
可選的,每組導熱板的兩個發電部平行設置,兩個發電部相互抵靠或間隙配合。
可選的,所述燃燒室的外側壁具有固定條,所述固定條位於凹口的兩側,所述導熱板通過緊固件與對應的固定條配合。
通過設置固定條能夠將導熱板固定住,防止導熱板上下串動。
可選的,所述燃燒室的下端具有爐排,所述凹口的下端延伸至爐排處,所述吸熱部的下端與爐排抵靠。
吸熱部的下端與爐排抵靠,能夠保證導熱板的受力,導熱板安裝固定可靠。
可選的,所述燃燒室包括矩形的內側壁,所述導熱板為z型,導熱板的發電部為平直結構,導熱板的吸熱部為l型。
可選的,所述燃燒室包括圓形的內側壁,所述導熱板的發電部為平直結構,導熱板的吸熱部為與燃燒室內側壁相適配的弧形結構。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溫差發電機,包括上文所述的導熱結構。
可選的,溫差發電機還包括:
溫差發電片,溫差發電片的一側與對應的發電部貼靠配合;
散熱裝置,設置在溫差發電片背向發電部的一側,散熱裝置與溫差發電片配合,用於散熱。
可選的,溫差發電機還包括與所述溫差發電片連接的控制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導熱板豎直設置且吸熱部與燃燒室的內側壁貼靠或間隙配合,這樣設置可以在不影響燃料燃燒的同時進行可靠的傳熱,導熱板插設在凹口上這種結構形式方便導熱板的安裝和拆卸。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導熱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導熱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實施例1溫差發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導熱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2溫差發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3鼓風結構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3鼓風結構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3溫差發電機和暖風輸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3溫差發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實施例3溫差發電機的俯視圖;
圖11是圖10的a-a剖視圖;
圖12是實施例4鼓風結構的示意圖;
圖13是實施例4鼓風結構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14是實施例4溫差發電機安裝暖風輸送管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實施例4溫差發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實施例4溫差發電機的俯視圖;
圖17是圖16的b-b剖視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為:
1、燃燒室;2、導熱板;3、凹口;4、固定條;5、發電部;6、吸熱部;7、爐排;8、散熱裝置;9、溫差發電片;10、散熱板;11、散熱腔;12、翅片;13、散熱風扇;14、隔板;15、送風管路;16、鼓風機;17、通氣口;18、通孔;19、緩存盒;20、連接口;21、暖風輸送管;22、隔熱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各附圖,對本發明做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3所示,一種溫差發電機,其包括導熱結構。如圖1、2和3所示,導熱結構包括:
燃燒室1,燃燒室1的側壁具有凹口3,凹口3的上端延伸至燃燒室1的上端面;
豎直設置的導熱板2,導熱板2插設在凹口3上,導熱板2包括位於燃燒室1內的吸熱部6,以及穿過凹口3位於燃燒室1外部的發電部5,吸熱部6與燃燒室1的內側壁貼靠或間隙配合。
導熱板2豎直設置且吸熱部6與燃燒室1的內側壁貼靠或間隙配合,這樣設置可以在不影響燃料燃燒的同時進行可靠的傳熱,導熱板2插設在凹口3上這種結構形式方便導熱板2的安裝和拆卸。
於本實施例中,導熱板2具有至少一組,每組導熱板2分別與對應的凹口3配合;每組導熱板2均包括兩塊導熱板2,兩塊導熱板2的吸熱部6分別位於凹口3兩側。兩塊導熱板2同時安裝在一個凹口3上,且吸熱部6分別位於凹口3兩側,這種結構能夠可靠的利用燃燒室1內的熱能(凹口3兩側的),且結構也簡單,兩塊導熱板2安裝和拆卸較為方便,導熱結構的這種形式能夠將溫差發電機做的比較大。
於本實施例中,每組導熱板2的兩個發電部5平行設置,兩個發電部5相互抵靠或間隙配合。
於本實施例中,燃燒室1的外側壁具有固定條4,固定條4位於凹口3的兩側,導熱板2通過緊固件與對應的固定條4配合。通過設置固定條4能夠將導熱板2固定住,防止導熱板2上下串動。
於本實施例中,燃燒室1的下端具有爐排7,凹口3的下端延伸至爐排7處,吸熱部6的下端與爐排7抵靠。吸熱部6的下端與爐排7抵靠,能夠保證導熱板2的受力,導熱板2安裝固定可靠。
於本實施例中,燃燒室1包括矩形的內側壁,導熱板2為z型,導熱板2的發電部5為平直結構,導熱板2的吸熱部6為l型。
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溫差發電機還包括:
溫差發電片9,溫差發電片9的一側與對應的發電部5貼靠配合;
散熱裝置8,設置在溫差發電片9背向發電部5的一側,散熱裝置8與溫差發電片9配合,用於散熱;
控制器,與所述溫差發電片9連接。
於本實施例中,散熱裝置8包括:
散熱板10,與溫差發電片9的發電部5貼靠,散熱板10內具有散熱腔11,散熱腔11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
間隔布置的多個翅片12,所述翅片12設置在散熱腔11內,且與散熱腔11鄰近溫差發電片9的側壁固定;
散熱風扇13,用於向散熱腔11內吹風。
實施例2
如圖4和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燃燒室1包括圓形的內側壁,導熱板2的發電部5為平直結構,導熱板2的吸熱部6為與燃燒室1內側壁相適配的弧形結構。
實施例3
如圖8、9、10和11所示,一種溫差發電機,包括鼓風結構和散熱結構。如圖6和7所示,鼓風結構包括:
燃燒室1,燃燒室1的外側壁具有隔熱腔22,燃燒室1的側壁具有與隔熱腔22連通的通氣口17;
送風管路15,送風管路15的一端與隔熱腔22連通,另一端安裝有鼓風機16,鼓風機與外部電源連接,或者與溫差發電機的控制電路連接,由溫差發電機供電。
通過在燃燒室1的外側設置隔熱腔22能夠對該處區域進行隔熱,防止高溫的燃燒室1側壁影響溫差發電機的其他元件工作;送風管路15與隔熱腔22連通,鼓風機16工作時能夠向隔熱腔22內輸送冷空氣,並通過通氣口17輸入燃燒室1內,該冷空氣能夠與隔熱腔22進行換熱,從而實現對輸入燃燒室1的空氣進行預熱,有效的實現了熱的重複利用。通過溫差發電機給鼓風機供電,使得在戶外等場所沒有專門電源進行鼓風時,本申請的鼓風結構也能夠進行鼓風操作。
於本實施例中,通氣口17有多個,各通氣口17分為兩個通氣區域,其中一個通氣區域位於隔熱腔22下部,另一個通氣區域位於隔熱腔22上部。設置成兩個通氣區域能夠實現分段燃燒,能夠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
於本實施例中,位於下部的通氣口17的內徑小於位於上部的通氣口17的內徑。
於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固定在燃燒室外側的隔板14,隔熱腔由隔板14與燃燒室構成,隔熱腔22下端開口與送風管路15連通。
如圖8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溫差發電機包括實施例1的導熱結構、溫差發電片9和控制器,本實施例的散熱結構包括實施例1的散熱裝置8。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隔熱腔22設置在燃燒室1外側壁與散熱裝置8之間。隔熱腔22設置在燃燒室1外側壁與散熱裝置8之間能防止高溫的燃燒室1側壁影響溫差發電片9和散熱裝置8的工作。
如圖9和1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導熱板2的吸熱部6具有與對應通氣口17配合的通孔18(於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為缺口)。導熱板2設置與通氣口17對應的通孔18或缺口,從而能夠方便隔熱腔22內的空氣進入燃燒室1內。
於本實施例中,散熱結構除了包含實施例1的散熱裝置8還包括緩存盒19,緩存盒19設置在出風口處,用於接收從出風口排出的熱空氣,緩存盒19具有連接口20,所述連接口20用於與暖風輸送管21可拆卸連接。散熱裝置8工作時,散熱風扇13工作向散熱腔11內吹風,空氣與翅片12進行換熱,散熱板10溫度降低,空氣溫度上升,被加熱的空氣通過出風口進入緩存盒19並從連接口20排出,當需要利用緩存盒19的熱空氣時,可以將暖風輸送管21與連接口20連接,此時暖風輸送管21可以向蒙古包、帳篷內輸送熱的新風。。
如圖9和1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緩存盒19與對應凹口3兩側的兩個散熱裝置8配合,用於同時接受兩個散熱腔11的熱空氣。這種結構形式能夠同時收集兩個散熱裝置8的熱風。
於本實施例中,出風口位於散熱板10頂部。
實施例4
如圖12~17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的燃燒室1包括圓形的內側壁,導熱板2的發電部5為平直結構,導熱板2的吸熱部6為與燃燒室1內側壁相適配的弧形結構。本實施例的導熱結構為實施例2的導熱結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因此即限制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