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邦華這個人?李邦華為什麼不受天啟帝而受崇禎帝重用?
2023-12-06 13:29:51 2
李邦華是明朝末年官員,萬曆年間中進士,此後入仕為官,歷經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和崇禎帝。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之後,李邦華上吊自盡,殉節而亡。
李邦華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對父親至孝,出門在外也不忘老父。他與自己的父親一同鄉試中舉,隨後父子二人共同勉力,布衣徒步上京趕考。
中進士之後,李邦華的官途雖然不是很順利,但是成就還是要比自己的父親高。而在他當官期間,與父親分離,卻仍然不忘老父。做官之時,經常請假回家看望父親。罷官歸鄉之後,就在父親跟前伺候。
李邦華是一個正直清廉的人,明朝末年黨爭嚴重,李邦華原本是中立立場,但是卻敢於站在正義的一方,因此的嘴臉不少的人。李邦華剛為官不久,當時的黨爭已經有些嚴重。朝中各大黨派聯合起來,攻擊東林黨,身為東林黨成員的顧憲成,受排擠和迫害嚴重。
李邦華不是東林黨人,老實說這件事兒和他就沒什麼關係。若聰明一點的,應該都會選擇視而不見。但是李邦華最終還是站出來,為顧憲成辯解,以至於後來被當做東林黨人彈劾,甚至因此影響了自己的仕途。原本準備升任他為御史的,最後卻不了了之。
後來他請假回鄉,正是朝中對東林黨攻訐最嚴重的時候。與李邦華為同鄉,同時又有師徒情誼的鄒元標,被定為東林黨黨魁,受到嚴重的迫害。李邦華看不過去,出面為其辯解,不僅自己被外放,連他的父親都丟了官。
李邦華是一個有才能的能臣,在地方之時,能夠安撫百姓,改善民生。若是有賊寇而來,他還能率兵抵抗。入朝執掌兵事之後,也能針對當時兵政的弊端,提出建議,並且將這些弊端一一改善。而在改善弊端之時,難免就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但是李邦華卻未曾停過腳步,根本就不畏懼權貴。
李邦華脾氣剛直,為官期間,經常仗義執言,因此得罪了不少的人。所以他一生仕途,十分的不順暢,罷官又起復,如此循環往復了不少次。不是沒有人勸過李邦華,讓他為人圓滑一點,該退讓的退讓,該選擇視而不見的,就當眼睛瞎了。但是李邦華謝過人好意,卻仍然堅持己見,表示:「我寧為偏枯的學問,不做反覆的小人。」
李邦華一生仕途不順暢,最嚴重的時候還是在天啟帝時期。雖然都是因為脾氣剛直的原因,但是這個時候李邦華得罪的人尤其的多。第一首當其衝的就是宦官,當時閹黨和東林黨鬥爭激烈。李邦華被歸為東林黨一類,並且經常直言上諫,自然成為閹黨的心頭恨。
李邦華曾經不止一次的上書彈劾魏忠賢等閹黨人氏,著實惹怒了閹黨,也不怪別人想方設法的將他排擠出朝廷,亦或是罷官。
第二個就是天啟帝,天啟帝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在位之時無心朝政,重用大奸宦魏忠賢,將國家搞的一片混亂。而李邦華經常不顧慮天啟帝的想法,直言上諫,指出天啟帝的錯誤。皇帝最是好臉面,自然對他感官不好。天啟帝那個時候十分貪財,對於下面官員的供奉,只有歡喜的份,不會考慮是不是官員從哪兒強取豪奪,收受賄賂而來。而李邦華對此,經常規勸上諫,有一次就直接惹怒了皇帝,將他貶官了。
相反在崇禎帝時期,崇禎帝是個有想法的皇帝。與天啟帝無心朝政不同,崇禎帝一心恢復大明榮光,對於能臣只有重用的份。
而李邦華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憑藉冬至祭之時的出色表現,贏得崇禎帝好感。後來辦事又牢靠,自然得到崇禎帝重用。所以儘管李邦華在崇禎帝時期,也時常受到彈劾,但是卻一直都受到崇禎帝寵信。就算被罷官,不多久又會被起復。
以上就是李邦華在兩朝的不同處境,為什麼他能在崇禎帝時期受重用,卻被天啟帝忽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