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詩人李冶簡介 她最後因何而死?
2023-12-06 07:00:06 2
李冶是個才情斐然的女子,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唐朝出了太多天才詩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儘管這樣,也難掩李冶的光芒。
李冶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名為《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此詩看似語言淡致,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名言警句,看似不假思索,細細咀嚼,仔細體會,卻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妙不可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冶這樣的女子,因詩聞名,這是別人沒有的天分,但是也因為作詩使她一生坎坷,甚至在最後丟了性命,你能說這是幸,還是不幸。
李冶從小就顯露詩才,天賦極高,六歲時,父親帶她在花園中遊玩,薔薇正值花季,李冶看著這嬌媚的薔薇,吐口而出:「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大意是這薔薇的花枝太過柔軟,要在合適的時候用架子架起來,若是沒有,就會長的亂糟糟的,就像是人煩亂時的心緒一樣。
六歲的李冶就能作出這樣的詩句,好棒棒啊,必須要鼓鼓掌,這明顯是在借花喻人,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李冶的父親腦迴路可能跟小編的不同,他聽完李冶的詩作,想到的卻是李冶小小年紀不學好,就想著嫁人的事情了,因為詩中的「架卻」二字諧音是「嫁卻」,就對她母親說:「女兒雖然富有文採,恐怕以後嫁為婦人之後有失行的地方。」
於是乎,夫妻倆就決定把李冶送入道觀。十一歲時,李冶就此離開了父母,在剡中的玉真觀住了下來。父母希望李冶能借著清修,避過命定的孽障,然而並沒有。
道經的薰陶並沒有制約住李冶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她一直嚮往著紅塵之中的繁華世界。有些人天生與道觀有緣,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在道觀中潛心清修,兩耳不聞窗外事。顯然,李冶不是這種人。
李冶在道觀附近遇到了一個男人,交談中得知原來這個男子是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兩人談古論今,說說這天下大事,也談談世俗小事,頗有相見恨晚之意,度過了輕鬆愉快的一天。
臨別之時,竟生出了不舍之意,李冶便於朱放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後來,他們常常外出遊山玩水,飲酒賦詩,互引為知己。李冶在道觀中住了那麼些年,如今真正遇到一個能懂她的知己,這些年來積攢的情緒終於有了一個出口,李冶很珍惜朱放這個朋友。
不能免俗的是,李冶這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女,在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中生出了別樣的情愫,她喜歡上了朱放。講真,這是太過自然的事情,但是朱放註定不是一個只醉心于美人的男人。
朱放應召去江西為官,兩人不得不分別,儘管他們還有書信來往,但是依然不能撫平李冶濃濃的思念之情。朱放也因為官場俗事沒有太多的時間回應李冶的情意,兩人就此分手,漸漸不再聯繫。
之後雖然有很多被李冶的詩情吸引的男子成為李冶的藍顏知己,但是沒有一個願意與李冶攜手一生,也是難過。
李冶就在道觀裡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孤寂無依的日子,也漸漸絕了嫁人的心思。興元年間,大將朱泚叛亂篡位稱帝,德宗匆匆逃走,拋棄了他的子民。朱泚聽聞李冶的詩名,逼迫她為自己賦詩一首,李冶無法拒絕,只好寫詩。
沒想到這詩竟成為她的催命符。德宗捲土重來,大敗朱泚,朱泚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處理完朱泚,德宗就把炮火對準了李冶,斥責她為什麼要為一個亂臣賊子寫詩。李冶被朱泚牽連,被下旨亂棍打死。
一代才女就此殞命,直叫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