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8:18:16
專利名稱: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桶裝飲用水設備,特別是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桶裝飲用水、飲水機,在取水的同時,等量的空氣經飲水機聰明座進入水桶內,空氣中的塵埃、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一併進入,在溫度、水分與新鮮空氣不斷補充的情況下,為細菌、病毒的生存與繁殖提供適宜的環境,而容量在19升桶裝水,家庭飲用時間一般為10-15天,甚至更長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病毒將成倍增加(有上海市疾控中心測試報告),直接危害了使用人的健康。桶裝水二次汙染的現狀,間接制約了桶裝水使用群體的發展。水桶回收後的多道清潔,又造成水資源的流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能在使用中阻止空氣回流進水桶與飲用水接觸,從而解決飲用水二次汙染的技術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包括水桶、聰明座、盛水盤和電源開關電路,水桶開口置入聰明座內;水桶底部安裝進氣孔與接頭,水桶中加裝一次性食品塑膠袋;盛水盤中設有磁性浮體裝置,盛水盤外設有幹簧管繼電器裝置;幹簧管繼電器裝置與一空氣電磁閥串接在飲用水設備的電源開關電路中;空氣電磁閥通過導氣管與水桶底部通氣孔接頭連接。
採用上述結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桶裝水在飲用過程中由於阻止了空氣回流,消除二次汙染,達到安全、衛生飲用,由於放置了食品袋使水桶達到免清洗或只作一般清洗的效果,大大減少了水的耗用(每捅大約節約十公斤水)。
所述電源開關電路中設有保險絲,保險絲串接空氣電磁閥。
所述盛水盤內設有託水盤。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圖1和圖2,給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予以詳細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功能、特點。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桶體2底部開孔安裝接頭1,桶體2內襯一次性塑料食品袋3,使水與桶體2隔絕。飲用水設備內設有加熱裝置13和加熱開關7。
盛水盤12內放置託水盤11,並安裝磁性浮球5。盛水盤12外安裝幹簧管繼電器裝置8。盛水盤12中的磁性浮球5隨水位的升降而升降,磁性作用於盛水盤12外的幹簧管繼電器裝置8,接通與斷開空氣電磁閥9。空氣電磁閥9通過導氣管4與水桶底部通氣孔接頭1連接,取水時在大氣壓作用下,等量的空氣經開啟的導氣管4與水桶底部的通氣孔進入水桶與食品袋之間,阻止空氣和飲用水接觸。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電路連接示意圖。如圖所示,交流電源輸入端17順次接有電源開關6、保險絲16(FRI-20-1A)、空氣電磁閥9以及幹簧管繼電器裝置8構成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電路迴路。
本實用新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的操作過程如下。連接電源,打開電源開關6,空氣電磁閥9開啟,將襯有食品袋的桶裝水開口置入飲水機聰明座10,有託水盤11託水,空氣經導氣管4進入桶體和食品袋之間,飲用水經託水盤11溢流入盛水盤12,上升磁性浮球5,使幹簧管繼電器8脫離磁場,空氣電磁閥9關閉,停止進水。當開啟龍頭14、15放水時使磁性浮球5下降,再次啟動空氣電磁閥9。這一過程循環、重複進行。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即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等效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包括水桶、聰明座、盛水盤和電源開關電路,水桶開口置入聰明座內;其特徵在於,水桶底部安裝進氣孔與接頭,水桶中加裝一次性食品塑膠袋;盛水盤中設有磁性浮體裝置,盛水盤外設有幹簧管繼電器裝置;幹簧管繼電器裝置與一空氣電磁閥串接在飲用水設備的電源開關電路中;空氣電磁閥通過導氣管與水桶底部通氣孔接頭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源開關電路中設有保險絲,保險絲串接空氣電磁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盛水盤內設有託水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無二次汙染桶裝飲用水設備,包括水桶、聰明座、盛水盤和電源開關電路,水桶開口置入聰明座內;水桶底部安裝進氣孔與接頭,水桶中加裝一次性食品塑膠袋;盛水盤中設有磁性浮球裝置,盛水盤外設有幹簧管繼電器裝置;幹簧管繼電器裝置與一空氣電磁閥串接在飲用水設備的電源開關電路中;空氣電磁閥通過導氣管與水桶底部通氣孔接頭連接。採用上述結構的桶裝飲用水設備,桶裝水在飲用過程中由於阻止了空氣回流,消除二次汙染,達到安全、衛生飲用,由於放置了食品袋使回收水桶達到免清洗或只作一般清洗的效果,大大減少了水的耗用。
文檔編號A47J31/44GK2848056SQ200520044839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7日
發明者吳國榮, 馬鶴令 申請人:吳國榮, 馬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