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與流程
2023-12-06 16:46:16

本發明屬於生產製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在不斷的提高,且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人們的節奏都在不斷的加快,特別的企業的生產,攪拌器是用於使液體、氣體介質強迫對流並均勻混合的器件。攪拌器的類型、尺寸及轉速,對攪拌功率在總體流動和湍流脈動之間的分配都有影響。
現有的攪拌器大多都只是具備簡單的攪拌功能,其在攪拌過程中只能通過人工對其進行控制,然而我們知道對於不同的產品或者是同一產品的不同時段的攪拌速度是不同,即使通過限時來控制,但是由於在有限的時間內,其攪拌的效果並不是每次都那麼準確無誤的,這樣就會導致其攪拌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對其攪拌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與此同時,由於攪拌器在攪拌的過程中會有攪拌死角,導致靠近攪拌器的部分攪拌很充分而遠離攪拌器的產品會出現攪拌不均的現象,這樣就會導致同一攪拌容器內最後的產品質量不一樣,從而對其攪拌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其通過攪拌容器中設置了2組檢測裝置,分別對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度和攪拌反應的效果進行檢測,大大的提高了該攪拌器的工作效果,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該高效智能化攪拌器包括:底座、支撐架、攪拌機構、檢測裝置和控制裝置,所述支撐架設於底座上,且所述支撐架的縱向和橫向可調節,所述攪拌機構設於支撐架上,所述攪拌機構上設有速度調節器,所述支撐架上設有用於調節位置的驅動機構,所述檢測裝置設於攪拌容器中,所述攪拌機構、檢測裝置、速度調節器和驅動機構均與控制裝置連接。
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其通過攪拌容器中設置了2組檢測裝置,分別對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度和攪拌反應的效果進行檢測,然後根據攪拌均勻度通過驅動機構對攪拌機構的位置進行調節,大大提高其攪拌的均勻度,與此同時,通過檢測裝置對攪拌效果的檢測,根據攪拌反應的效果來通過速度調節器對其速度進行調節,大大的提高了該攪拌器的工作效果,讓其更好的滿足生產的需求。
本發明中所述檢測裝置至少有2組,分別為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所述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分別用於檢測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程度和檢測攪拌容器中攪拌的效果,大大的提高其檢測的精準性,進而有效的提高其攪拌效果。
本發明中所述支撐架中設有支撐柱、橫杆和吊杆所述立柱設於底座上,所述橫杆垂直設於立柱上,所述吊杆垂直設於橫杆上,所述攪拌機構設於吊杆上,便於實現支撐架的位置調整,由於攪拌機構設於支撐架的吊杆上,從而讓其實現對攪拌機構的調整。
本發明中所述底座、支撐柱分別設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支撐柱設於底座的第一滑槽中,所述橫杆設於支撐柱上的第二滑槽中,滑槽的設置有效的保證設於底座上的支撐柱和設於支撐柱上的橫杆能夠根據實際的需要對實現縱向和橫向的移動。
本發明中所述支撐柱採用可伸縮立柱,所述橫杆和支撐柱之間設有斜支撐,提高橫杆和支撐柱的連接的穩定性。
本發明中所述橫杆採用伸縮式橫杆,所述吊杆和橫杆的連接處設有斜支撐,斜支撐的設置,也大大的提高了其支撐的穩定性。
本發明中所述攪拌機構中設有攪拌槳,所述攪拌槳中的槳葉採用傾角式設計,讓其能夠在攪拌過程中能夠讓被攪拌物能夠向一個方向運動,避免出現混雜的情況。
本發明中所述攪拌槳呈上下層設計,其分為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所述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呈相反設計,讓其攪拌的更為充分。
本發明中所述控制裝置中設有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模塊、檢測控制模塊、速度調節控制模塊、驅動控制模塊和控制器模塊,其中,所述檢測控制模塊中設有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與支撐架連接,所述攪拌控制機構與攪拌機構連接,所述檢測控制機構中的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分別與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連接,所述速度調節控制模塊與速度調節器連接,所述驅動控制模塊與驅動機構連接,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機構、速度調節控制模塊、檢測控制機構以及驅動控制模塊均與控制器模塊連接。
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具體的工作方法如下:
(1):首先工作人員將該攪拌器裝置安裝到所需要的攪拌設備上,待其安裝好後,開始準備工作,工作人員通過外接設備對所需的產品攪拌達到的指標進行設定;
(2):然後控制器模塊命令攪拌控制機構控制攪拌機構開始工作;
(3):在攪拌機構工作的同時,控制器模塊命令檢測控制模塊開始工作,通過檢測控制模塊命令檢測裝置的第一檢測裝置開始對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度進行檢測,並把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
(4):控制器模塊中接收到第一檢測裝置檢測的結果後,將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其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將分析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
(5):控制器接收到分析的結果後,根據檢測的產品情況,控制器將會通過驅動控制模塊命令驅動機構對支撐架的位置進行調整,可以是橫向、縱向或者是橫向縱向一起調節;
(6):由於攪拌機構設於支撐架上因而,在支撐架移動的過程中,將帶動攪拌機構一起移動至指定位置,然後攪拌機構繼續攪拌工作即可;
(7):在上述工作過程中,控制器模塊命令檢測控制模塊開始工作,通過檢測控制模塊中的第二檢測控制單元命令第二檢測裝置開始對產品當前的情況進行檢測,並把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
(8):控制器模塊中接收到第二檢測裝置檢測的結果後,將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其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將分析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
(9):控制器接收到分析的結果後,將會命令攪拌控制模塊開始工作,攪拌控制模塊將會通過攪拌控制單元和調速控制單元來控制攪拌機構以及設於攪拌機構上的速度調節器開始工作;
(10):根據檢測的產品情況,控制器將會通過調速控制單元對調速器的速度進行調整,然後速度調節器將會對攪拌機構的轉速進行調整,然後攪拌機構開始攪拌工作;
(11):在上述整個工作過程中,第二檢測裝置不斷的將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的檢測的結果,控制器模塊將會通過調速控制單元對速度調節器進行相應的調整;
(12):然後速度調節器將會對攪拌機構的轉速進行相應的調整,讓其實現最佳的攪拌即可。
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第一檢測裝置對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度進行檢測,然後根據攪拌均勻度通過驅動機構對攪拌機構的位置進行調節,大大提高其攪拌的均勻度;能夠根據實際的攪拌情況,將攪拌機構移動至攪拌不均的地方,大大的提高了該攪拌器攪拌的效果;與此同時,用於檢測攪拌容器中攪拌的效果的第二檢測裝置,對容器中攪拌反應的效果進行檢測,根據攪拌反應的效果來通過速度調節器對其速度進行調節,能夠根據攪拌的效果對攪拌機構的攪拌速度進行實時的調整,從而讓其對攪拌容器內的產品實現全方位的攪拌,有效的提高該設備的攪拌效果,讓其更好滿足企業的生產需求。
2、本發明中所述檢測裝置至少有2組,分別為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所述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分別用於檢測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程度和檢測攪拌容器中攪拌的效果,大大的提高其檢測的精準性,進而有效的提高其攪拌效果。
3、本發明中所述攪拌機構中設有攪拌槳,所述攪拌槳中的槳葉採用傾角式設計,讓其能夠在攪拌過程中能夠讓被攪拌物能夠向一個方向運動,避免出現混雜的情況;所述攪拌槳呈上下層設計,其分為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所述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呈相反設計,讓其攪拌的更為充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電氣連接示意圖;
圖中:底座-1、支撐架-2、攪拌機構-3、檢測裝置-4、控制裝置-5、速度調節器-6、驅動機構-7、支撐柱-21、橫杆-22、吊杆-23、第一滑槽-24、第二滑槽-25、斜支撐-26、第一檢測裝置-41、第二檢測裝置-4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2所示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包括:底座1、支撐架2、攪拌機構3、檢測裝置4和控制裝置5,所述支撐架2設於底座1上,且所述支撐架2的縱向和橫向可調節,所述攪拌機構3設於支撐架2上,所述攪拌機構3上設有速度調節器6,所述支撐架2上設有用於調節位置的驅動機構7,所述檢測裝置4設於攪拌容器中,所述攪拌機構3、檢測裝置4、速度調節器6和驅動機構7均與控制裝置5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檢測裝置4至少有2組,分別為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所述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分別用於檢測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程度和檢測攪拌容器中攪拌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架2中設有支撐柱21、橫杆22和吊杆23所述立柱21設於底座1上,所述橫杆22垂直設於立柱21上,所述吊杆23垂直設於橫杆22上,所述攪拌機構3設於吊杆23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支撐柱21分別設有第一滑槽24和第二滑槽25,所述支撐柱21設於底座1的第一滑槽24中,所述橫杆22設於支撐柱21上的第二滑槽25中。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柱21採用可伸縮立柱,所述橫杆22和支撐柱21之間設有斜支撐26。
本實施例中所述橫杆22採用伸縮式橫杆,所述吊杆23和橫杆22的連接處設有斜支撐26。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機構3中設有攪拌槳,所述攪拌槳中的槳葉採用傾角式設計。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槳呈上下層設計,其分為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所述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呈相反設計。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裝置5中設有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模塊、檢測控制模塊、速度調節控制模塊、驅動控制模塊和控制器模塊,其中,所述檢測控制模塊中設有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與支撐架2連接,所述攪拌控制機構與攪拌機構3連接,所述檢測控制機構中的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分別與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連接,所述速度調節控制模塊與速度調節器6連接,所述驅動控制模塊與驅動機構7連接,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機構、檢測控制機構、速度調節控制模塊以及驅動控制模塊均與控制器模塊連接。
實施例2
如圖1至圖2所示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包括:底座1、支撐架2、攪拌機構3、檢測裝置4和控制裝置5,所述支撐架2設於底座1上,且所述支撐架2的縱向和橫向可調節,所述攪拌機構3設於支撐架2上,所述攪拌機構3上設有速度調節器6,所述支撐架2上設有用於調節位置的驅動機構7,所述檢測裝置4設於攪拌容器中,所述攪拌機構3、檢測裝置4、速度調節器6和驅動機構7均與控制裝置5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檢測裝置4至少有2組,分別為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所述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分別用於檢測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程度和檢測攪拌容器中攪拌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架2中設有支撐柱21、橫杆22和吊杆23所述立柱21設於底座1上,所述橫杆22垂直設於立柱21上,所述吊杆23垂直設於橫杆22上,所述攪拌機構3設於吊杆23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支撐柱21分別設有第一滑槽24和第二滑槽25,所述支撐柱21設於底座1的第一滑槽24中,所述橫杆22設於支撐柱21上的第二滑槽25中。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柱21採用可伸縮立柱,所述橫杆22和支撐柱21之間設有斜支撐26。
本實施例中所述橫杆22採用伸縮式橫杆,所述吊杆23和橫杆22的連接處設有斜支撐26。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機構3中設有攪拌槳,所述攪拌槳中的槳葉採用傾角式設計。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槳呈上下層設計,其分為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所述上攪拌槳和下攪拌槳呈相反設計。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裝置5中設有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模塊、檢測控制模塊、速度調節控制模塊、驅動控制模塊和控制器模塊,其中,所述檢測控制模塊中設有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與支撐架2連接,所述攪拌控制機構與攪拌機構3連接,所述檢測控制機構中的第一檢測控制單元和第二檢測控制單元分別與第一檢測裝置41和第二檢測裝置42連接,所述速度調節控制模塊與速度調節器6連接,所述驅動控制模塊與驅動機構7連接,所述支撐架控制模塊、攪拌控制機構、檢測控制機構、速度調節控制模塊以及驅動控制模塊均與控制器模塊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種高效智能化攪拌器的工作方法,具體的工作方法如下:
(1):首先工作人員將該攪拌器裝置安裝到所需要的攪拌設備上,待其安裝好後,開始準備工作,工作人員通過外接設備對所需的產品攪拌達到的指標進行設定;
(2):然後控制器模塊命令攪拌控制機構控制攪拌機構3開始工作;
(3):在攪拌機構3工作的同時,控制器模塊命令檢測控制模塊開始工作,通過檢測控制模塊命令檢測裝置4的第一檢測裝置41開始對攪拌容器中產品攪拌的均勻度進行檢測,並把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
(4):控制器模塊中接收到第一檢測裝置41檢測的結果後,將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其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將分析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
(5):控制器接收到分析的結果後,根據檢測的產品情況,控制器將會通過驅動控制模塊命令驅動機構7對支撐架2的位置進行調整,可以是橫向、縱向或者是橫向縱向一起調節;
(6):由於攪拌機構3設於支撐架2上因而,在支撐架2移動的過程中,將帶動攪拌機構3一起移動至指定位置,然後攪拌機構3繼續攪拌工作即可;
(7):在上述工作過程中,控制器模塊命令檢測控制模塊開始工作,通過檢測控制模塊中的第二檢測控制單元命令第二檢測裝置42開始對產品當前的情況進行檢測,並把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
(8):控制器模塊中接收到第二檢測裝置42檢測的結果後,將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其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將分析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
(9):控制器接收到分析的結果後,將會命令攪拌控制模塊開始工作,攪拌控制模塊將會通過攪拌控制單元和調速控制單元來控制攪拌機構3以及設於攪拌機構3機構上的速度調節器6開始工作;
(10):根據檢測的產品情況,控制器將會通過調速控制單元對調速器(5)的速度進行調整,然後速度調節器6將會對攪拌機構3的轉速進行調整,然後攪拌機構3開始攪拌工作;
(11):在上述整個工作過程中,第二檢測裝置42不斷的將檢測的結果傳送給控制器模塊,通過控制器模塊中的數據處理單元對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的檢測的結果,控制器模塊將會通過調速控制單元對速度調節器6進行相應的調整;
(12):然後速度調節器6將會對攪拌機構3的轉速進行相應的調整,讓其實現最佳的攪拌即可。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