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層坩堝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7:43:01 1
專利名稱:一種雙層坩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耐高溫、強腐蝕的雙層坩堝。 技術背景目前,坩堝在冶金領域應用較為廣泛,主要為單層坩堝。如果在高溫、強腐蝕情況 下,單層坩堝可能耐不住侵蝕而穿透,這種現象在冶金熔體試驗中時有發生。為了增強坩堝 的防侵蝕性能,根據冶金熔體的侵蝕機理而選擇耐材,由此可以減緩坩堝的腐蝕,但在苛刻 試驗條件下,坩堝還有可能經受不住侵蝕。所以針對此種現象,本發明應運而生。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耐高溫、強腐蝕的雙層坩堝。本發明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其目的,一種雙層坩堝,它包括A、B兩個坩堝,A 坩堝作為首要反應器,B坩堝為二級保護反應器。坩堝材料均由試驗試劑侵蝕機理而定,均 選取高級耐材加工製作而成。A坩堝為普通坩堝,B坩堝內部設有三個角託,用於支撐A坩 堝以及控制A坩堝外壁和B坩堝內壁在適當距離。本發明使用極其方便,將試劑置入A坩堝中,再將A坩堝放入B坩堝中即可置入試 驗環境中使用。此種新型發明坩堝可以在高強度的試驗環境中使用。B坩堝三個角託用於放置A 坩堝,同時防止A坩堝與B坩堝接觸。雖然A、B坩堝材料均由試驗試劑侵蝕機理而定,即抗 腐蝕性強,但條件極為苛刻的條件下,A坩堝會被侵蝕穿透。本發明的獨特之處在於當A 坩堝被侵蝕穿透後,試驗可以在B坩堝中得以繼續,而不會毀壞試驗設備。另外,若A坩堝 沒有被侵蝕穿透,則B坩堝可多次使用。
圖1是A坩堝的結構圖;圖IB是圖1所示A坩堝的A-A方向剖示圖;圖2是B坩堝的結構圖;圖2B是圖2所示A坩堝的A-A方向剖示圖;圖3是A、B坩堝組裝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耐高溫、耐強腐蝕的雙層坩堝,包括A、B坩禍,A坩堝作為首要反應器,B 坩堝為二級保護反應器。試驗時,試劑置入A坩堝,A坩堝放入B坩堝中。如果A坩堝被腐 蝕穿透,則試驗在B坩堝中得以繼續,B坩堝內置三個角託,用於放置A坩堝,另外其角託可 以控制A坩堝外壁與B坩堝內壁距離適當。,A坩堝與B坩堝所接觸的部分均為鋸齒狀,以防高溫熔化導致A、B坩堝較大面積熔合,便於分離A、B坩堝,如果A坩堝在試驗中沒有被腐 蝕穿透,則B坩堝可以多次使用。實施例1將將勐橋鐵礦(TFe= 60. 06%,FeO) = 28. 22,Si02(% ) = 2. 96,A1203(% ) =3. 98, MgO(% ) = 2. 44, CaO(% ) = 0. 58, Ti02(% ) = 6. 47, S(% ) = 0. 12, P(% )=0.01)、熔劑和煤(C(%) = 76. 43,灰分(% ) = 15. 29,揮發份(% ) = 7. 78, CaO(% )=1.59,Si02(% ) = 7. 80, S(% ) = 0. 35,P(% ) = 0. 050)粉破碎(彡 30mm),按照鹼度為 1. 1,配碳比C/0為1. 1的工藝參數配比混勻,置入A剛玉坩堝中,再套入B剛玉坩堝中,將 試驗A、B坩堝放入電阻爐中,調溫至1600°C,在富氧頂吹的條件下脫鈦,恆溫30分鐘,試驗 結束後,發現A坩堝沒有腐蝕穿透,則破碎A坩堝,取樣檢測。B坩堝完好,則在A坩堝沒有 侵蝕穿透的情況下,B坩堝可多次使用。實施例2上述原料相同,試驗溫度,鹼度相同,恆溫60分鐘,試驗結束後,發現A坩堝已經被 侵蝕通透,鐵水及渣都掉入B坩堝中,則破碎B坩堝,取樣檢測。A坩堝穿透,B坩堝作為反 應器繼續熔煉,所以在此次試驗中,將破碎B坩堝,檢測渣鐵成分,B坩堝在此種情況下為一 次性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雙層坩堝,包括A、B坩堝,A坩堝作為首要反應器,B坩堝為二級保護反應器,B 坩堝內置三個角託,用於放置A坩堝,另外其角託可以控制A坩堝外壁與B坩堝內壁距離適 當,A坩堝與B坩堝所接觸的部分均為鋸齒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坩堝,其特徵是試劑置入A坩堝,A坩堝放入B坩堝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坩堝,其特徵是:A、B坩堝均選取高級耐材加工製作而成。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耐高溫、耐強腐蝕的雙層坩堝,由A、B坩堝組成,A坩堝作為首要反應器,B坩堝為二級保護反應器。A、B坩堝均選取高級耐材加工製作而成,其材質取決於其試驗試劑侵蝕機理。A坩堝為普通坩堝,B坩堝內置三個角託,用於放置A坩堝,同時也可以控制A坩堝外壁和B坩堝內壁在一個合適距離。在試驗時,若A坩堝在高溫、強腐蝕下被試劑侵蝕穿透,則試驗可以在B坩堝中得以繼續。在A坩堝沒有被腐蝕穿透的情況下,B坩堝可以多次使用。
文檔編號B01L3/04GK201832664SQ20102024564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日
發明者卿山, 張竹明, 李幼靈, 李慧斌, 李虎, 楊雪峰, 王 華, 陳立兵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