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節官員王家彥簡介 王家彥是怎麼死的?
2023-12-06 13:40:31 1
王家彥是明朝末年官員,生於公元1588年,去世於公元1644年,為福建莆田人氏,是奎山王氏後裔,字開美,號尊五。
王家彥少時即聰明好學,為人剛正,少有大志,讀書十分勤奮。天啟元年,鄉試中舉,天啟二年赴京參加省試,才華出眾,深受主考官賞識,登文震孟榜進士。進士及第之後,初授開化知縣。
天啟五年,王家彥為金華府蘭溪縣令。王家彥雖然是奎山王氏後裔,但實際上已經是普通農家了。出身底層,最能知民生疾苦,所以不會成為一位高高在上的官府老爺。不論是在開化縣還是蘭溪縣,他都能深入群眾,市場民情,從而依據實際推行方針政策。
王家彥到蘭溪之後,在深入考察,了解蘭溪縣情形之後,下令減輕賦稅,興修水利設施,修築城牆,清理護城河,使得蘭溪縣面貌一變。百姓們得以安心生產,逐漸脫離貧困,生活安康,因此對王家彥大肆讚揚。
因為在地方上的出色表現,王家彥被調回朝廷,任刑部給事中,後又轉戶部左侍郎。在朝之時,正是大奸宦魏忠賢專權之時。雖然無法與魏忠賢抗衡,但是卻盡力勸解挽留清正大臣。
公元1628年,崇禎帝繼位。王家彥與兵部主事錢元愨、工部主事陸澄源各上疏彈劾魏忠賢,於是崇禎帝下令將魏忠賢逮捕歸案。
崇禎四年,針對當時存在的一些陳舊陋習,提出卓有成效的措施。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大義凜然,無所畏懼。所以才能面不改色,絲毫不顧忌皇帝的臉面,指出當時國家存在的弊端,揭露腐敗不堪的現象。
因為王家彥的公正不阿,受到朝中忠直大臣的讚揚,當時朝廷上下都將王家彥的議論作為名言,許多建議和措施都得到採納。雖然以王家彥個人的力量,無法挽回當時整個國家走向毀滅的結局。但是長站在國家和人民利益上考慮問題的王家彥,卻仍然給當時腐敗的明王朝有所幫助。
崇禎九年,王家彥回家服喪,喪期滿後補吏科。在這個位置上,他彈劾貪官汙吏無數。無所畏懼,面對權貴也未曾有所規避,革除弊端,許多官員因此收斂了手段。有王家彥在朝,對於當時的貪官汙吏而言,也是一種威懾。
崇禎十三年,王家彥升大理寺丞。崇禎十四年,為太僕寺少卿。大臣黃道周因建言遣戍,刑部尚書劉澤琛上書求情,還反遭責罵。最後還是王家彥和黃景昉等人四方奔走,才免於死刑。
崇禎十五年,王家彥升少司徒,十六年拜右司馬,協理京營軍隊政務。風雪之夜,王家彥提著燈籠一個人步行巡視,竟然無一人知曉。第二天,當場宣布誰守職誰失職,誰勤謹誰懶散,將官兵士都口服心服,此後再不敢偷懶。
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王家彥奉命守安定門。後來北京被攻陷,王家彥大嘆,隨後跳下城樓。落地之後未亡,於是又在一戶百姓家裡自盡而死。起義軍後來找到他的屍體,將屍體焚燒了。其僕人找到他殘缺的屍體為其安葬,後追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忠端。清朝離朝之後,賜諡「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