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邊貢簡介 邊貢是怎麼死的?
2023-12-06 19:16:36 1
前七子是明代一場文學改革運動的代表人物,主張復古意圖革新,而本文的主角邊貢便是「前七子」的其中一位。成為文學改革運動的代表,邊貢在文學上自然有所成就,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邊貢是山東濟南人氏,字廷實,出生於公元1476年,去世於公元1532年。邊家是當地著名的官宦世家,所以邊貢得以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而邊貢本人也十分聰慧,又肯下苦心學習,所以學識增長很快。
弘治九年的時候,邊貢入京參加會試考試,成功進士及第。那個時候的邊貢,年近二十歲。古時候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也就是說,五十歲考中進士的人都算是年輕的了。向邊貢這樣,二十歲就考中進士的,絕對都是才華橫溢之輩。不僅僅是文採出眾,而且十分聰慧,可以適應應試考試。
二十歲中進士,名動朝野,最開始入職就為太常博士,不久之後又遷兵科給事中。任職期間,不必權貴,不計利害,公正處事。不管是權貴還是寵宦,只要犯了錯,都免不了受到邊貢的彈劾。
因為邊貢的奏疏言辭懇切,激烈昂揚,表現了對國事的真心擔憂。所以皇帝往往都會接受他的彈劾,而未曾對他問責。弘治帝對他的信任,讓邊貢在弘治一朝仕途得意,順風順水,官至太常寺丞。
官場上的得意延續在了文學上面,當時何景明、徐禎卿、王九思等人紛紛進士及第入朝,而李夢陽也擔任戶部主事。邊貢與這些人交流論道,詩文往返,成為詩友筆友。又因為他們文學思想主張相近,所以很談得來,當時人將他們並為「前七子」。而他們在政治上直言上諫,請求轄制閹黨之外,還試圖從文學上入手,改變萎弱的「臺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面,改變當時的風氣。
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主張 ,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學革新的復古主義運動,很快成為主流,詩文出現了不少的佳作。
弘治帝去世之後,正德帝繼位。與弘治帝不同,正德帝可以說是一位無心朝政,整日只知道玩樂的皇帝。正德帝倚重親近的宦官,以至於宦官劉瑾專權。而邊貢本人清高孤傲,仕途得意,不善逢迎,最終得罪劉瑾被外放為河南衛輝知府,尋改授湖北荊州知府。
正德五年,邊貢前往荊州任職。朝廷上他見證了朝政的腐敗,而在外放途中,又見證了社會階級矛盾深重的衝擊下,明王朝統治破碎的局面。劉六劉七起義,轟轟烈烈,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
自己親眼所見,讓邊貢感到明王朝統治的深重危機。到了任地之後,四處探訪民情,改革弊政,努力改變百姓困苦的生活環境。心情鬱悶個之時,或登高望遠,或臨水遊覽。有時候掩飾不住心中的憤懣,作文章揭示當朝弊政,最後還因此丟了官。
劉瑾伏誅之後,許多被迫害的官員官復原職。但是邊貢卻是等了一年,才得來個山西提學副使的任命。這個職位不是想要有所作為的邊貢想要的,恰逢其父去世,於是未曾赴任在家服喪。
正德九年,起為河南提學副使,雖然升遷但仍是外放,所以邊貢心情鬱郁。日益腐朽的朝政和不能有所作為,讓邊貢十分鬱悶,最終在正德十二年上疏乞終養致仕。雖然未獲批准,但是因為母親去世,於是回家丁憂守喪。
嘉靖帝繼位後得到起復,為南京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南京是陪都,雖有職位卻無實權,所以看這段時間邊貢的詩詞,還是十分鬱悶不安的。
不過比之正德帝好的是,在嘉靖帝時期,邊貢多次升遷。但是最後因為他本人時常發洩牢騷,然後受人彈劾,最終丟了官。
嘉靖十年,罷官回家,築「萬卷樓」,將一生的金石收藏都置於其中。嘉靖十一年,萬卷樓發生火災,邊貢一生心血盡毀,大哭:「嗟呼,甚於喪我也!」此後一病不起,最終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