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閘蟹多功能投餌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5:08:11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投料設備,具體是一種大閘蟹多功能投餌機。
背景技術:
我們知道,在池塘養殖生產過程中,水面溶解氧含量較高,而池底溶解氧含量較低。在高密度養殖的條件下,池塘底部養殖環境易發生缺氧狀態而造成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因此,增加池底水體溶解氧含量,成為養殖生產非常重要的環節。
目前常用的投料機是通過給料裝置將餌料輸送到拋料機,由拋料機將餌料拋向池塘,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現有投料機僅在與操作面板對面的外殼上設置一個拋料器,工作效率低,而且拋料面積小,效益低。而且如果在打的池塘裡養殖,一般都會在投餌機裡放置很多餌料,但是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大量餌料放在料倉裡必定會因為溫度過高而變質,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大閘蟹多功能投餌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大閘蟹多功能投餌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部上端設有料倉,料倉下端連接有下料鬥,下料鬥的底部設有震動下料器,震動下料器的底部設有震動泵,所述殼體前端面上還設有控制裝置,殼體頂部設有太陽能電板和蓄電池,料倉內設有溫度傳感器和製冷器;所述震動泵的正下方設有固定於殼體底部的分料器,分料器左右兩側設有雙葉輪拋料器,殼體的左右側壁靠近底端處均設有與雙葉輪拋料器位置相對應的拋料口,所述拋料口的上方位於殼體的內壁上設有充氧泵,充氧泵連接有充氧管,充氧管一端設於拋料口處;所述振動泵、雙葉輪拋料器、溫度傳感器、製冷器和充氧泵均與控制裝置信號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裝置為PLC控制器。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PLC控制器、震動泵、雙葉輪拋料器、溫度傳感器、製冷器和充氧泵均與蓄電池電連接。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太陽能電板傾斜設置,太陽能電板與殼體頂部的傾斜夾角為3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殼體的左右側壁上均設置拋料口,拋料口的內側均設置雙葉輪拋料器,同時為了便于振動下料器出來的餌料進入雙葉輪拋料器中,在振動下料器的下方設置分料器,將下落的餌料分到兩邊的雙葉輪拋料器中,操作方便,投餌面積大,工作效率高;且餌料在拋料口處經過充氧後,送到池塘底部,其增氧效果好,餌料投施均勻;還採用了料倉溫控裝置,保證了在任何環境溫度下的料倉內部溫度,這樣養殖人員就可以一次性在料倉內放置較多的餌料而不用擔心餌料因為溫度過高的原因而變質了,保證了餌料的質量;還通過太陽能電池供電,這樣十分節能環保,而且不需要定期更換電池,減少了勞動量,並且能保持整個系統長久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太陽能多功能投餌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太陽能多功能投餌機的控制原理框圖;
圖中:1-殼體、2-料倉、3-太陽能電板、4-蓄電池、5-下料鬥、6-震動下料器、7-震動泵、8-雙葉輪拋料器、9-拋料口、10-皮帶、11-溫度傳感器、12-製冷器、13-充氧泵、14-重陽管、15-分料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大閘蟹多功能投餌機,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內部上端設有料倉2,料倉2下端連接有下料鬥5,下料鬥5的底部設有震動下料器6,震動下料器6的底部設有震動泵7,所述殼體1前端面上還設有控制裝置,殼體1頂部設有太陽能電板3和蓄電池4,料倉2內設有溫度傳感器11和製冷器12;所述震動泵7的正下方設有固定於殼體1底部的分料器15,分料器左右兩側設有雙葉輪拋料器8,殼體1的左右側壁靠近底端處均設有與雙葉輪拋料器8位置相對應的拋料口9,所述拋料口9的上方位於殼體1的內壁上設有充氧泵13,充氧泵13連接有充氧管14,充氧管14一端設於拋料口9處;所述振動泵7、雙葉輪拋料器8、溫度傳感器11、製冷器12和充氧泵13均與控制裝置信號連接。
所述控制裝置為PLC控制器。
所述PLC控制器、震動泵7、雙葉輪拋料器8、溫度傳感器11、製冷器12和充氧泵13均與蓄電池4電連接。
所述太陽能電板3傾斜設置,太陽能電板3與殼體1頂部的傾斜夾角為35°。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本發明通過PLC控制器可以控制震動泵7的震動,使震動下料器6開始工作,此時下料鬥5便會下料,經由分料器15的分料,分別進入雙葉輪拋料器8內,經由拋料口9拋出殼體1外,此時PLC控制器也會控制充氧泵13工作,充氧泵13連接充氧管14,充氧管14的輸入端連接充氧泵13,輸出端設於拋料口9處,因此在拋料的同時也可以在料中衝入氧氣,最終進入水中,而且充氧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拋料口的堵塞;如果料倉2內的餌料很多,長時間放置很有可能會變質,此時溫度傳感器11監測料倉2內的溫度變化,一旦溫度變高,溫度傳感器11將信號傳遞給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再控制製冷器12運轉,使料倉2內始終保持恆溫,以免餌料變質。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