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速度論成敗!細數USB 3.0前世今生
2023-12-02 13:41:55 1
泡泡網主板頻道12月6日 說起USB想必朋友們應該並不陌生。在我們身邊,MP3、移動硬碟、手機、滑鼠、U盤、數位相機和最近流行的各種PAD等等,都需要使用USB接口充電和傳輸數據,沒有USB它們就無法正常工作。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USB,但是你對她有多少了解呢?
USB誕生之前的往事:
如今我們需要拷貝或轉移數據時,掏出U盤或移動硬碟就可以了。前者少說也有2GB的容量,後者更是有500G或1TB的驚人海量,但是在USB誕生之前可沒有如此方便的東西。
如果沒有USB存儲設備,出行前請先帶上足夠多的軟盤!
當時最便捷的辦法就是請出3.5英寸軟盤,可能有些年輕的朋友都沒見過這東西吧!一張3.5英寸的軟盤容量只有1.44MB,在那個年代不算小了,放到現在來看,這就是個茶几,上面放滿了杯具。
25針D型並口,9針串口。
軟盤之外統治天下的就是串行接口和並行接口了。那個時代,個人電腦的外設種類非常之少,常見的也就是鍵盤滑鼠和印表機掃描儀而已,而它們使用的接口正是串行接口和並行接口。串行接口簡稱串口,英文為COM或Serial。並行接口簡稱為並口,英文為LPT、PRN或Parallel。串口的傳輸速率很低,只有115Kbps—230Kbps,這種埠一般被用來連接滑鼠和撥號器;並口的傳輸速率大一些,能達到1Mbps的樣子,通常用來連接印表機和掃描儀這些外設。
串口和並口有三個致命傷:一是數據傳輸速度上太令人失望了,很多先進的產品設計思路被低速無情的封殺;二是每個串口或並口只能連接一個設備,而一臺個人電腦頂多也就有兩個串口和一個並口,數量不夠;三是接口都位於主板I/O部分,拔插很不方便。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新奇的電子產品相繼問世,串口和並口日益顯得蒼老,它們必然會被後起之秀取而代之。
USB的緣起:
USB的全稱是「通用串行總線」,英文名稱是Universal Serial Bus,她的誕生之路可謂一片荊棘。1994年,NEC、Compaq、Digital、Nortel、IMB、微軟、INTEL等公司為了解決以傳輸速度和易用性為首的幾個問題而齊聚一堂。最終,一個新的低成本解決方案孕育而生,這就是最早的USB概念。直到1995年11月,USB 0.9通用串行總線規範才最終紙面發布。
規範表明USB設備使用5V電壓供電,擁有更高的傳輸速度,並且支持即插即用和熱拔插,最高支持連接多達127個設備,帶寬由各個設備平均分配。眾多的特性看似非常先進,相信很快USB就將取得成功。此外,這個規範也是用來形成統一的個人電腦外設接口標準,各個外設產品都需要依照此標準設計產品,以保障完美的通用性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