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最新規劃公示(青島已起草完成)
2023-06-30 14:14:51 1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9月27日,「山東這十年·青島」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在記者提問環節,回答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具體目標和工作舉措,以及經略海洋、推動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攻堅行動、數位化轉型等工作的具體措施和成效。
2021年海洋生產總值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首位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把青島放在新發展格局和新的歷史方位中審視和謀劃,明確了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具體目標,就是打造「六個城市」,即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打造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灣區城市、打造現代化治理樣板城市。
發布會透露,目前,青島市已起草完成「六個城市」總體《實施意見》,並逐一編制了五年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實行項目化、工程化、清單化推進,確保「六個城市」建設取得紮實成效,加快向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邁進。
海洋是青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牢記的囑託,始終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爭當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排頭兵。2021年,海洋生產總值佔GDP比重超過30%,達到4685億元,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首位。
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近年來,我們積極整合涉海科研力量,海洋科技領先優勢更加突出。重大平臺建設方面,國家深海基地、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建設順利推進,以蛟龍、海龍和潛龍為代表的大洋深潛裝備體系在青島實現了「三龍聚首」,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深海平臺正加快建設。重大科技攻關方面,萬米級水下滑翔機刷新了水下8000米持續觀測世界紀錄,23項海洋領域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基礎良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藥物及生物製品業、海水利用業等在全國處於重要地位。推動現代漁業轉型發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18處,佔全國的1/9,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首次成功實現低緯度規模化養殖大西洋鮭。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並實現首批收魚。推動海洋製造業提質增效,海西灣船舶海工基地成為國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全球最大40萬噸新型礦砂船、世界最大噸位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全球首個萬噸級半潛式儲油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在青島交付使用。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在全國率先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目前全球上市的16個海洋創新藥物中,我國的2個藥物全部由青島原創研發並在國內上市;全市海水淡化能力約佔全國的七分之一。
青島港穩居世界級大港前列,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外貿口岸。持續擴大港口規模,建成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化貨櫃碼頭,形成遍布全球的港口航線網絡,2021年青島港貨物和貨櫃吞吐量達到6.3億噸、2371萬標箱,分別躍居全球第4位、第6位。加快提升服務能級。強化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大力培育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海鐵聯運量連續7年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黃河流域經濟出海口的門戶樞紐作用日益凸顯。
青島還成功承辦六屆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定期舉辦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國際海洋節等高端展會和海洋節會,搭建起國際海洋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下一步,青島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海洋發展的重要論述,加快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現代海洋產業中心、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態示範中心、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努力打造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洋文化繁榮、海洋國際交流合作活躍的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
力爭到2025年千億級企業集團達5家左右
實體經濟一直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輕紡工業曾經享有「上青天」的美譽,培育了享譽中外的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五朵金花」,現在新興產業領域正在湧現一批「新金花」。今年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築牢實體經濟根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落實這一部署,青島實施了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發展重點產業鏈。對接省「十強產業」,培育壯大一批重點製造業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一方面,加快提升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等七條優勢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另一方面,突破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十條新興產業鏈,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持續壯大企業規模。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擴能增產、提質增效,實現規模和效益倍增。全市遴選了100家倍增企業,「一企一策一專班」精準服務,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主業,儘快實現營業收入翻番。爭取到2025年,全市千億級企業集團達到5家左右,百億級企業20家以上。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以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為引領,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加快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等平臺功能,積極創建國家虛擬實境製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達到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超過55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壯大創新型企業隊伍,積極培育雛鷹、瞪羚、獨角獸和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5年,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達到1萬家。
建設新興產業專業園區。聚焦十條新興產業鏈,加快15個專業園區建設,打造產業優質資源集聚地和創新高地。每個園區都按照1個工作專班、1個發展規劃、1套綜合政策、1支專業招商隊伍、1支產業基金「5個1」機制推進,建好專業化配套設施,依託龍頭企業吸引上下遊配套企業,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力爭到2025年,園區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十年青島外貿進出口額連續跨越4個「千億級臺階」
作為中國開埠較早的城市之一,青島立於開放、興於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深入貫徹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十年間,青島外貿進出口額連續跨越4個「千億級臺階」,2021年達到8498億元;2021年實際使用外資達到61.7億美元,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這十年,青島緊緊抓住上合示範區、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平臺獲批建設的重大機遇,努力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平臺載體。上合示範區獲批建設三年來,堅持「一核引領、全域聯動」,加快建設區域物流中心、現代貿易中心、雙向投資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發展中心。上合示範區核心區已集聚貿易主體1700餘家,引進培育上合跨境貿易服務中心等10個貿易平臺,2021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61.8%。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掛牌三年來,加強首創性、集成性、差異性探索,形成創新成果226項,有29項在全省推廣,外貿、外資均實現兩年翻一番,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園區」。同時,12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綜合保稅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連結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加高效便捷。
青島堅持穩規模、提質量、促創新,推動經貿合作縱深推進、多點開花。外貿創新發展方面,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突破2.2萬家,跨境電商進出口實現跨越式增長,服務貿易突破千億元大關。雙向投資合作方面,世界500強企業在青投資項目達到374個,實有外資企業達到1.4萬戶,對外投資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地區)。重大活動舉辦方面,成功服務保障上合組織青島峰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青島的國際影響力、美譽度持續提升。
高標準建設立體化開放通道,加強海陸空鐵「四港聯動」,被國家確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海運通達全球,青島港航線數量和密度穩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國際航線達200餘條,在沿黃流域布局了30個內陸港。民航跨越提升,山東首座4F級機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成投入運營,鐵路公路提質升級,濟青高鐵、青鹽鐵路等建成通車,形成「三縱四橫五連」高速公路和「三環十射九橫十縱」國省幹線公路網,全市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等幹線公路通車裡程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還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政策供給方面,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政務服務方面,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推出「無感審批」「不見面審批」等業務。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投資管理模式,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青島營商環境整體水平持續爭先進位,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下一步,青島將搶抓RCEP與「一帶一路」機遇,發揮重大開放平臺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努力讓青島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步伐越走越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在視察李滄上流佳苑社區時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近年來,青島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推動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今年年初,青島啟動實施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灣區城市。
讓交通出行更加順暢。謀劃了總投資2911億元的174個交通設施項目,全面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著力暢通城市內部交通循環,2021年以來成功打通未貫通道路50餘條,一批重點市政工程提速建設,一批標誌性工程加緊推進。著力打造「軌道上的青島」,正在加快建設總裡程219公裡的11條地鐵線路,建成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將超過500公裡。
讓城市環境更加優美。結合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創建,扭住城市管理領域的突出問題,多措並舉、標本兼治,營造讓本地居民舒心、讓外地遊客嚮往的潔淨優美城市環境。環境衛生方面,推進環衛行業全時段、全流程、全鏈條、全覆蓋監管,全市城市道路保潔總面積達到8780萬平方米。拆違方面,今年年初摸排的存量違建已全部清零,新生違建防控網絡逐步織密,力爭三年內實現全市建成區存量違建基本清零。治亂方面,常態化開展重點區域「十亂」問題治理,長效推進市容秩序整治。增綠方面,加快推進60個山頭公園整治,實施「見縫插綠、拆違增綠、拆牆透綠」等工程,著力打造公園城市。
讓老舊城區更具活力。計劃用三年時間,改造1000個城鎮老舊小區,啟動改造73個城中村,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和主城區內的城中村改造。今年,啟動了29個城中村拆遷和318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堅持把舊城舊村改造與產業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以10個低效用地片區開發建設為契機,規劃建設一批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加快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讓歷史街區更富魅力。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建設中,我們將歷史街區保護作為工作重點,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分層規劃、精準發力,逐一攻破」的策略,夯實了從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到建築單體三個層級的保護規劃體系。堅持保護性更新,推行「一房一檔」「一路一檔」,對裡院、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築實施整體性修復,努力實現「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可記憶」。堅持既傳承文脈,又豐富業態,積極導入「老建築 新消費」「原場景 新體驗」等新業態新場景,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來「打卡」。今年以來,歷史城區75個商旅文新項目開業運營,百年中山路煥發新活力,成為了青島旅遊新熱點。
下一步,青島將按照已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集中力量、攻堅突破,努力推動城市面貌實現新變化,城市品質實現新提升,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青島軟體產業規模達到2900億元
當前,各個城市都在競相推動數位化發展。青島在數位化轉型方面力度很大,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國數字城市百強榜》中,位居全國第6位。
近年來,青島把數位化轉型作為青島發展的一項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工作來推動,不斷推進各領域數字變革創新,以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數字青島。
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協同推進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在加快產業數位化方面:立足青島傳統工業優勢,創新實施「工賦青島」行動。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之都,海爾卡奧斯4次蟬聯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第一位,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啤酒飲料等40多個特定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加快發展,海爾、青啤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推動數字賦能百業,近年來每年推動1000多家企業實施數位化、智能化改造,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從2012年的56提高到2021年的93.4。在加快數字產業化方面:加大力度布局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集成電路、虛擬實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引進了芯恩、歌爾、京東方等一批龍頭骨幹企業,規劃建設了一批專業產業園區。獲批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人工智慧企業超過500家。被評為中國軟體特色名城,全市軟體產業規模達到2900億元、十年增長5.5倍。
不斷增強數位化治理能力。以數位化改革,助力政府職能轉變,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一網通辦」改革,加快審批事項全程數位化辦理,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提升「一網統管」水平,建成城市雲腦和全市一體化大數據平臺,正在加快構建數位化一體化城市管理體系。提升數字便民水平。以服務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化「政務服務一件事」和「城市運行一個場景」「雙12」改革,形成了一批務實管用、群眾愛用的數位化應用場景。比如,我們推出「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打通學生入學各個環節,實現「零跑腿」報名入學。我們正推進「全市一個停車場」場景建設,努力實現具備條件的車位全部入網共享,今年將連結停車泊位30萬個以上,有效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全面夯實數字基礎底座。堅持適度超前,統籌布局5G基站、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入選了全國首批5G試點城市和首批千兆城市。開通運營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開通5G基站2.8萬個,數量居全省第一。目前正在積極爭取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加快建設國際信息通信樞紐。
下一步,青島將以更大力度推動數字青島建設,用數字為經濟賦能、為民生提質、為治理增效,為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