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制幹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20:40:46 3
專利名稱:冬棗制幹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屬於棗果的幹制背景技術 冬棗採用常用的晾乾、曬乾等幹制方法,會出現腐爛黴變現象。冬棗的幹製品僅見發明於2001年的酥脆冬棗一種,其主要加工工藝是新鮮冬棗→清洗→加工去核→殺青→脫水→包裝→成品,但離棗果乾製品固有的特點相差甚遠。因此,2005年河北省滄州市曾在中國棗網上把不用油的冬棗制幹技術作為急待解決的難題來尋求。冬棗的制幹技術同保鮮技術一樣,是解除「鮮棗產業潛伏巨大危機」的關鍵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點,提出一種方法簡單,乾淨衛生,保持冬棗風味和營養成分的冬棗制幹方法。
如圖所示,是本發明風乾設備水平方向的剖視圖1、進風口由空氣濾清器組成。2、1千瓦的鼓風機。3、供風室空間1立方米即可。建築材料可用磚和水泥砂漿等。4、吹風管道由鐵皮製做。5、進風口(兩個)。以6×15cm為宜,進風口底部距風乾室底部27cm。6、排氣窗(兩個)系底寬30cm,高25cm的拱型窗。7、風乾室長80cm,寬60cm,高75cm,風乾室頂部呈拱型,拱高25cm。8、風乾室外壁建築材料可用磚和水泥砂漿等。9、盛棗果的網箱(多個)每個8×8×20cm,用金屬質或塑料質的材料製成,碼放時上下左右要留出空氣流動的空間。
實施方式1、精選無黴爛、無裂口、無蟲蛀、完熟的優質冬棗,用60°以上的飲用白酒洗淨棗果表面附著的農藥殘留及其他雜質,殺滅棗果上的病原菌。
2、將用白酒洗淨、消毒的冬棗煮熟或蒸熟,殺滅棗果上殘存的病原菌和棗果中的活性酶。
3、將煮熟或蒸熟的冬棗置於冰櫃或冷庫中凍結,抑制住病原菌對棗果的危害,為冬棗的幹制贏得時間。
4、將凍結的熟冬棗,置於特製的冬棗制幹設備中,使棗果含水量降至25%,即幹製成功。
冬棗的風乾設備主要由以下兩部分組成①鼓風系統。將1千瓦的鼓風機一臺置於一個1立方米大小的相對封閉的室內,進風口處安裝空氣濾清器,以確保用於風乾冬棗的空氣無毒、無汙染。出風口即鼓風機的吹風管道,與風乾室相連。②風乾系統。風乾系統是經過反覆試驗、測算、設計建造的專用氣流加速設施。鼓風系統送入的氣流,在具有特殊構造的風乾室內會形成持續不斷、能量極高、風速極大的氣漩。氣流始終圍繞需要幹制的冬棗高速旋轉,使棗果中的水分得以迅速升華或蒸發,而臨近的排氣窗卻無急風吹出。
5、將幹制好的冬棗裝入複合塑料薄膜袋中,用真空包裝機封存。
本發明的主要優點本發明在冬棗制幹、貯運、銷售過程中,能始終保持安全、衛生、無汙染狀態,保存了冬棗原來的天然色澤、風味及營養成分,在常溫下保質期一年以上。
加快棗果中水分蒸發的途徑一是增加棗果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二是增加棗果周圍空氣的溫度;三是增加棗果周圍的風速。第一條途徑,棗果晾曬不僅受場地和天氣限制,而且易遭受灰塵、生物等汙染。第二條途徑,易使棗果遭受悶棗、烘焦之害。本發明選擇用第三條途徑,有以下特點①用乙醇清洗棗果,不僅使棗果上的農藥殘留得以清除,而且能有效的殺滅棗果上的病原菌。②通過採取蒸煮措施,使棗果中的病原菌得以進一步殺滅,同時還殺死了棗果中的活性酶,消除了呼吸作用對棗果養分的消耗。③棗果在冷凍狀態下不僅抑制了真菌、細菌的活動,而且有效緩解了冬棗集中成熟與加工時間短的矛盾。特製的風乾設備,能使冬棗得以用無毒的高速氣流迅速脫水。用真空包裝,使棗果免受返潮、氧化、二次汙染之害。本發明既適宜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也適宜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下面通過實例進一步描述本發明的特點。
例如將全紅的優質冬棗精選10kg,用62°白酒洗淨,在鍋內煮熟或蒸熟,將棗果置於冰櫃或冷庫中冷凍至結冰。再將冷凍好的棗果置於風乾室中,將棗果含水量降至25%,最後裝入複合塑料薄膜袋中,用真空包裝機包裝、封口(1kg/袋),即為成品。
權利要求
本發明所指的冬棗制幹技術,其特徵在於具體操作過程依次為①精選無黴爛、無裂口、無蟲蛀、完熟的優質冬棗,用60°以上的飲用白酒洗淨棗果表面附著的農藥殘留及其他雜質,殺滅棗果上的病原菌。
②通過對冬棗進行蒸、煮處理,進一步殺滅棗果中殘存的病原菌和棗果中的活性酶。
③通過冷凍抑制病原菌對棗果的危害,並為冬棗幹制贏得時間。
④用特製的風乾設備使冬棗脫水。
⑤將含水量降到25%的棗果,用真空包裝機和複合塑料薄膜袋進行真空包裝。
全文摘要
所屬的技術領域為棗果的幹制。為解決鮮食棗品種制幹難的問題,本專利通過採取白酒消毒、蒸煮滅活、冷凍抑菌、專用設備風乾、真空包裝等一系列技術措施,避免了棗果在幹制、貯運、銷售過程中產生黴爛變質、呼吸消耗、二次汙染等不良現象,保存了冬棗原來的天然色澤、風味及營養成分,保質期在常溫下可達一年以上。本專利既適宜千家萬戶分散生產,也適宜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本專利是解除「鮮棗產業潛伏巨大危機」的關鍵技術。
文檔編號A23B7/02GK1759696SQ20051010617
公開日2006年4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8日
發明者李秀營 申請人:李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