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器械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7:32:21
工作器械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工作器械,具體而言帶有用於驅動至少一個工具的驅動馬達的工作器械具有用於驅動馬達的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包括待由操作者操縱的操作元件。操作元件以可運動的方式支承在殼體中並且可在零位置(74)和最大位置(75)之間在操縱方向(57,70)中被調整。中間止擋(55)在零位置(74)和最大位置(75)之間起作用。可通過調節元件(17)調節中間止擋(55)的位置。操作元件可在到達中間止擋(55)後繼續被操縱直到最大位置(75)。操作力(F)在到達中間止擋(55)時上升以用於繼續操縱操作元件。設置成,操作力(F)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在操作元件繼續被操縱時再次降低。
【專利說明】工作器械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根據在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給出的類型的帶有驅動馬達和操作裝置的工作器械(ArbeitSgerjit)。
【背景技術】
[0002]在比如室外修剪機(Freischneider)或類似對象的工作器械中,對於一些應用情況值得期望的是,工作器械在恆定的、相對於最大轉速為降低的轉速中運行,以為了實現期望的切割結果。從文件EP I 223 318 BI和文件US 5,765,445 A中已知對於加速杆(Gashebel)的可調節的中間止擋(Zwischenanschlag),利用該中間止擋操作者可容易地將加速杆保持在部分地操縱的位置中。中間止擋包括彈簧。在到達中間止擋後,可克服彈簧力繼續操縱加速杆。為此,必須施加高的操作力。同樣為了將加速杆例如保持在全速位置(Vollgasstellung)中操作者必須克服中間止擋的彈簧的力來保持加速杆。由此在通過中間止擋確定轉速之上的工作對於操作者為疲勞的。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實現這種類型的工作器械,利用該工作器械即使在高的轉速時也可實現不疲勞的工作並且該工作器械使得在不同的降低的轉速時的簡單的工作成為可能。
[0004]該目的通過帶有權利要求1的特徵的工作器械來實現。
[0005]設置成,操作力在越過中間止擋後在操作元件繼續被操縱時再次降低。由此為了在高於通過中間止擋來限定的轉速的轉速時進行工作,操作者不必持久地施加對於越過止擋所必要的力,而是僅施·加明顯減小的操作力。該操作力有利地與不帶有相應的中間止擋的操作元件例如加速杆的通常的操縱力相應。用於操縱操作元件的力在操作行程上通常線性地上升。有利地,力在實現到達中間止擋時相對於該線性的特性線明顯地上升並且在越過中間止擋後再次落回到線性的特性線上。由此,可實現明顯的力超高(KraftiiberhShung)以越過中間止擋。
[0006]由於中間止擋可調節對於工作器械的期望的工作點。中間止擋在此有利地也可在運行期間被調節。尤其可行的是,通過調整中間止擋在朝向較小的轉速的方向上回調加速杆。由此,在運行時可靈敏地(feinfiihlig)調節期望的工作點。當為了越過中間止擋所必要的力明顯地超過在到達中間止擋前和後所必要的操縱力時,通過中間止擋的調節元件來調整加速杆為可行的。因為該操作力在越過中間止擋後再次下降並且不必持久地由操作者來施加,因此該力可相應地設計成高的。
[0007]通過中間止擋的位置為可調節的,以簡單的方式可實現在不同的降低的轉速時進行工作。調節元件的位置有利地可獨立於操作元件的位置被調節。調節元件在此可布置在操作元件處並且可相對於調節元件被調節。然而由調節元件預設的用於中間止擋的位置獨立於操作元件的位置。有利地,調節元件和操作元件布置成在空間上彼此分離。[0008]在越過中間止擋後的操作力有利地小於在越過中間止擋時的最大操作力的一半,尤其小於其四分之一。中間止擋有利地通過與操作元件相連接的第一止擋元件和與殼體相連接的第二止擋元件來形成。在此為了調節中間止擋,可調整第一止擋元件相對於操作元件的位置或者第二止擋元件相對於殼體的位置。止擋元件有利地在操作元件的從零位置直到最大位置的整個操作行程上相對於彼此運動。操作元件的零位置在此為操作元件不操縱的位置,以及最大位置為最大受操縱的位置。最大位置可在結構設計上例如通過止擋來預設。中間止擋因此沒有由操作元件來移動,而是操作元件越過中間止擋,由此在越過中間止擋後操縱力可再次降低。
[0009]有利地,其中一個止擋元件為被彈性加載的(gefedert)元件,並且另一止擋元件為止擋面。在越過中間止擋時,被彈性加載的元件有利地彈性地變形,並且運動經過機械的中間止擋。在被彈性加載的元件運動經過機械的止擋後,操作力再次降低。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此有利地設計成相當地硬,也就是說具有大的彈性係數。由此可以簡單的方式實現在中間止擋處的必要的操作力的相當容易的超高。有利地,被彈性加載的元件的位置為可調節的。然而還可有利地設置成,止擋面的位置為可調節的以用於調節中間止擋。[0010]止擋面朝向相對於在到達止擋面時的被彈性加載的元件的運動方向也就是相對於這樣的方向(即,在到達止擋面時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該方向中運動)有利地傾斜了大於45°的角度。傾斜角度有利地大於約70°,尤其在約75°和約85°之間。由此實現,SP使在這樣的運行(即在其中可產生顯著的振動)中操作者也可明顯地感受中間止擋。通過僅必須相當短暫地使用用於越過中間止擋的操縱力並且操作力緊接著再次降低,用於越過中間止擋的相對而言高的操作力為可接受的。
[0011]當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操作元件被操縱時在滑動面處滑動時,獲得簡單的設計方案。滑動面有利地具有在操縱方向中位於止擋面前的第一區段和在操縱方向中位於止擋面後的第二區段。在操縱方向中位於止擋面前的區段在此為這樣的區段,即當操作元件位於中間止擋之前時,則被彈性加載的元件貼靠在該區段處,以及滑動面的第二區段為這樣的區段,即當已越過中間止擋時,則被彈性加載的元件貼靠在該區段處。有利地,止擋面形成在滑動面的兩個區段之間的斜面。在鬆開操作元件時,中間止擋由此沒有或僅較少地可被感受,並且當操作元件被鬆開時有利地由於回位彈簧的力操作元件返回到其零位置中。在第一區段和在第二區段中的滑動面在此有利地近似平行於被彈性加載的元件的運動方向伸延。如果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執行線性的運動,則有利地甚至滑動面的兩個區段也平坦地伸延。如果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弧形的路徑上運動,則滑動面有利地以分別相應的半徑來弧形地伸延。運動方向在此以相切於滑動面的方式來伸延。為了在第二區段中實現變大的操作力和回位力,有利地設置成,在第二區段中的滑動面相對於滑動面的運動方向傾斜地伸延。當滑動面以可圍繞擺動軸線擺動的方式被支承時,獲得簡單的結構。在操作元件在操縱方向中運動時,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滑動面處的貼靠面與旋轉軸線的距離在此有利地連續地變大。
[0012]當調節元件通過設定傳動件(Stellgetriebe)對兩個止擋元件的至少其中一個起作用時,則使得中間止擋的位置的靈敏的調節成為可能。設定傳動件在此為這樣的傳動件,即該傳動件將調節元件的設定路徑轉換成其中一個止擋元件的另一尤其明顯更小的設定路徑。當設定傳動件包括在定位槽中引導的定位銷(Positionierzapfen)時,貝U獲得簡單的設計方案。定位槽在此有利地以螺旋形的方式來伸延。有利地,需要旋轉調節元件超過一圈,以為了將中間止擋從靠近操作元件的零位置的位置調整到靠近操作元件的最大位置的位置。有利地,在位於零位置和最大位置之間的整個區域中調整中間止擋為可行的。中間止擋的位置尤其為可無級地被調整,以使得中間止擋可設定在位於零位置和最大位置之間的每個位置中。
[0013]有利地,定位槽構造在調節元件處,並且定位銷牢固地與其中一個止擋元件相連接。調節元件尤其對第二止擋元件起作用,為了調整中間止擋該第二止擋元件可在操作元件的操縱方向中運動。當操作元件以可圍繞擺動軸線擺動的方式被支承並且為了調整中間止擋第二止擋元件可圍繞操作元件的擺動軸線擺動時,實現簡單的緊湊的布置。
[0014]當殼體為手柄殼體(該手柄殼體由至少兩個半殼形成)時,使得可調節的中間止擋的簡單的安裝成為可能,其中操作元件、調節元件、設定傳動件和止擋元件支承且固定在手柄殼體的共同的半殼中。有利地,手柄殼體的該半殼可與手柄殼體的通常的另一半殼相連接。由此,除了操作元件、調節元件、調節傳動件和止擋元件布置在其中的手柄殼體的這種半殼之外,帶有可調節的中間止擋的工作器械可構造成與不帶有可調節的中間止擋的工作器械一致。由此以簡單的方式實現可調節的中間止擋的改型。
[0015]有利地,操作元件為加速杆,該加速杆包括操縱區段和固定區段,該操縱區段可由操作者操縱,在該固定區段處可固定用於將加速杆的設定運動傳遞到驅動馬達上的傳遞元件。操縱區段和固定區段的相對的位置有利地為可調節的。由此,可以簡單的方式校準傳遞元件尤其加速拉索(Gaszug)的長度。有利地,在操縱區段處固定止擋元件。由此,中間止擋直接在操作者操縱的加速杆的操縱區段處起作用。
[0016]操作元件有利地以在朝向其零位置也就是其不操縱的位置的方向上被加載彈力。由此,操作元件在鬆開時回位到零位置中。操作力(該操作力為了將操作元件調整經過調整行程(Verstellweg)而為必要的)在到達中間止擋前和在越過中間止擋後也就是說在操縱方向中在中間止擋的兩側有利地近似一樣大。因此以在沒有通過中間止擋引起的附加的力的情況下僅僅由於操縱元件的通常被加載彈力來實現回位到不操縱的位置中。然而還可設置在到達中間止擋前和在·越過中間止擋後的不同的必要的操作力。在此,在到達中間止擋前為了將操作元件調整經過調整行程所必要的操作力有利地小於在越過中間止擋後的操作力。因此在越過中間止擋後每操作行程的在操作元件處起作用的力大於在到達中間止擋前。因此在越過中間止擋後為了在朝向操作元件的完全被操縱的位置的方向上調整操作元件每調整行程需要更大的力。由此,對於操作者來說可更好地感覺中間止擋的到達和越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在下文藉助於附圖來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
圖1顯示了由操作者引導的室外修剪機的示例性示圖,
圖2以透視圖顯示了圖1的室外修剪機的手柄,
圖3顯示了室外修剪機的操作裝置和驅動馬達的示例性示圖,
圖4顯示了在加速杆的零位置中在加速杆的區域中穿過的手柄的截面,
圖5顯示了圖4的放大的截面,圖6顯示了帶有布置在中間止擋處的加速杆的圖4的截面圖,
圖7顯示了在加速杆的最大位置中的圖4的截面圖,
圖8顯示了曲線,該曲線示例性地表明了操作力關於操作行程的變化過程,
圖9和10顯示了工作器械的保持元件的透視性圖示,
圖11和12顯示了工作器械的調節元件的透視性圖示,
圖13顯示了帶有靠近最大位置的中間止擋的圖4的截面圖,
圖14顯示了帶有靠近零位置的中間止擋的圖4的截面圖,
圖15和16顯示了操作裝置的實施例的示例性圖示,
圖17顯示了在加速杆的最大位置中在加速杆的區域中穿過手柄的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18顯示了曲線,該曲線針對根據圖17的實施例示例性地表明了操作力關於操作行程的變化過程,
圖19顯示了室外修剪機的操作裝置和驅動馬達的實施例的示例性圖示,
圖20顯示了圖20的放大的截 面,以及 圖21顯不了在根據圖5的截面圖中的手柄的另一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圖1顯示了手持式工作器械即室外修剪機I作為用於工作器械的實施例。在下文描述的中間止擋的設計方案然而也可有利地在其它的工作器械中尤其在其它手持式工作器械中尤其在噴灑器(Spriihgerjit)、鼓風機(Blasgerjit)、樹籬修剪器(Heckenschere)、橄欖收割機(Olivenernter)或類似對象中使用。對於鼓風機和噴灑器來說,工具為輸送工作空氣流的風扇葉輪(GebHserad)。對於收割裝置比如橄欖收割機或類似對象來說,工具通過作用到樹木或灌木中的運動的手指狀件(Finger)、鉤子(Haken)或類似對象來形成。
[0019]室外修剪機I具有馬達殼體2,在該馬達殼體2中布置有在圖1中沒有顯示的驅動馬達。馬達殼體2通過引導管3與劉割頭(Mjihkopf) 6相連接,切割線材(Schneidfaden) 7從該刈割頭6伸出。刈割頭6以迴轉的方式受驅動。切割線材7的飛行圓周(Flugkreis)部分地由保護件8遮蓋。在引導管3處固定手柄4和弓形柄(BUgelgriff) 5,在該手柄4和該弓形柄5處操作者9保持且引導室外修剪機I。引導管3伸出穿過手柄4。代替手柄4和弓形柄5,可在引導管3處固定有柄導杆(Grifflenker),並且手柄4可插到柄導杆的其中一個端部上。
[0020]圖2詳細地顯示了手柄4。手柄4由兩個半殼11和12構成,這兩個半殼11和12共同地限制用於引導管3的開口 13。半殼11和12在接合面(Teilungsebene)中彼此相連接,該接合面在引導管3的縱向方向中延伸。半殼11和12共同地形成柄殼體10。在柄殼體10處可擺動地支承加速杆14。在柄殼體10的與加速杆14相對而置的側邊處,加速杆止動件(Gashebelsperre) 15從柄殼體10伸出,該加速杆止動件15同樣可擺動地支承在柄殼體10處。手柄4具有停止開關16以及調節元件17。靠近停止開關16,柄殼體10具有凹處(Aussparung) 18,該凹處18釋放布置在柄殼體10中的調節元件17,以使得該調節元件17可由操作者9操縱。調節元件17具有槽紋(Riffelung) 34,該槽紋34使得容易地調整調節元件17成為可能。調節元件17的其它的表面結構也可為有利的。
[0021]如圖3示例性地顯示的那樣,加速杆14具有操縱區段37和固定區段38。兩個區段37和38以環繞共同的擺動軸線19可擺動的方式支承。回位彈簧33在操縱區段37處起作用,當操作者9沒有操縱操縱區段37時,該回位彈簧33使操縱區段37和由此同樣使固定區段38回位到其零位置中。
[0022]在固定區段38處構造有用於加速拉索20的容納部21,加速拉索20懸掛在該容納部21處。加速杆14的兩個區段37和38可相對於彼此被調整,以為了調加速拉索20的長度。
[0023]如圖3顯示的那樣,驅動馬達構造成內燃機27,尤其為成單缸發動機。內燃機27有利地為兩衝程發動機或混合物潤滑的四衝程發動機。驅動馬達然而也可為電動馬達,該電動馬達尤其通過電力電纜、電池或蓄電池來供給能量。內燃機27具有缸體28,活塞30往復運動地支承在該缸體28中。活塞30通過連杆3驅動在曲軸箱29中可旋轉地支承的曲軸31迴轉。曲軸31驅動工作器械的工具,在該實施例中為室外修剪機I的刈割頭6。為了輸送燃料/空氣混合物,進氣道26通入內燃機27處,該進氣道26的進入口有利地由活塞30進行縫式配氣(schlitzsteuern)。進氣道26至少部分地在汽化器22中引導,在該汽化器22中給吸入的燃燒空氣供給燃料。在汽化器22中以可擺動的方式來支承帶有節流門轉軸(DroSSelwelle)24的節流門23。在汽化器22的殼體的外側處在節流門轉軸24上固定有節流門槓25,加速拉索20作用在該節流門槓25處。代替汽化器22,也可為節流門23設置節流門殼體,並且燃料可單獨地例如通過噴入閥直接供給到曲軸箱29中、進氣道26中或缸體28中。
[0024]在室外修剪機I中經常值得期望的是,內燃機27沒有在最大的轉速中運行,而是在減小的轉速中,以為了實現最佳的切割結果。為了使得將加速杆14在較長的時段上保持在僅部分地操縱的位置中變得容易,設置中間止擋55(圖6),通過調節元件17可調節該中間止擋55的位置。如圖 4顯示的那樣,調節元件17構造成設定輪(Stellrad),該設定輪在其指向到柄殼體10的殼體內部中的側邊處載有螺旋形的定位槽40。定位銷58(圖9)接合到定位槽40中,該定位銷58固定在保持元件42處。如圖4顯示的那樣,保持元件42以可環繞加速杆14的擺動軸線19擺動的方式被支承並且具有引導槽46,引導銷41伸入到該引導槽46中。引導銷41有利地通過用於調節元件17的固定螺栓的頭部來形成。引導槽46圍繞擺動軸線19以圓弧形的方式來伸延。在保持元件42處固定有彈簧43。彈簧43構造成片簧並且通過保持橋接件52固定在保持元件42處。彈簧43具有自由的端部76,在該端部76處彈簧43構造成弧形的。彈簧43的自由的端部76貼靠在滑動面44處,該滑動面44構造在加速杆14的操縱區段37處。滑動面44圍繞擺動軸線19以近似圓弧形的的方式伸延。彈簧43有利地由金屬製成,尤其由彈簧鋼製成。然而由塑料構造彈簧43也可為有利的。
[0025]調節元件17在其外周緣處具有在圖4中顯示的卡鎖輪廓35,該卡鎖輪廓35與卡鎖彈簧36—起作用。由此來限定調節元件17的卡鎖位置。由於在調節元件17的外周緣處的這種布置,在兩個卡鎖步驟(Rastschritt)之間獲得相當小的設定角度。在保持元件42處的定位槽40和定位銷58 (圖9)形成設定傳動件,該設定傳動件使得中間止擋55 (圖6)的位置的非常靈敏的調節成為可能。還可設置成,卡鎖輪廓35布置在調節元件17的內周緣處。
[0026]圖4還顯示了操縱區段37和固定區段38的結構上的設計方案。固定區段38同樣以可圍繞擺動軸線19擺動的方式被支承。調節螺栓39在操縱區段37和固定區段38之間起作用,該調節螺栓39旋入到操縱區段37中並且貼靠在固定區段38處。通過調節螺栓39的旋轉可在不操縱的加速杆14情況下改變並且由此可調節節流門23的位置。由此確保,在加速杆14擺動時從封閉位置到完全打開位置中的節流門23的完全的擺動為可行的。可校準節流門23的怠速位置,也就是這樣的位置(即,在加速杆14不被操縱時節流門23布置在該位置中)。如圖4顯示的那樣,在操縱區段37和半殼11之間形成零止擋(Nullanschlag) 54,由於回位彈簧33 (圖3)的力在圖4中顯示的零位置74中加速杆14貼靠在該零止擋54處。為了加速(Gasgeben),在操縱方向57上操縱操縱區段37。
[0027]如圖5顯示的那樣,滑動面44具有第一區段44.1,在加速杆14的零位置74中彈簧43以第一貼靠區域50貼靠在該第一區段44.1處。貼靠區域50貼靠在滑動面44的貼靠部位86處。滑動面44此外具有第二區段44.2。在第一區段44.1和第二區段44.2之間布置止擋面45,該止擋面45形成在兩個區段44.1和44.2之間的斜坡。相比於第二區段44.2第一區段44.1在此距擺動軸線19具有更小的距離。止擋面45相對於運動方向73(在操縱加速杆14時滑動面44在該運動方向73中相對於彈簧43運動)傾斜了角度β,該角度β為有利地大於45°。角度β有利地大於65°,尤其大於70°。從約75°至約85°的角度β視作特別有利。滑動面44的第一區段44.1至旋轉軸線19的距離d在此在整個區段44.1上為恆定的。只要彈簧14貼靠在第一區段44.1中,那麼在調整節流門槓14時彈簧43被加壓所經過的行程不變。
[0028]止擋面45在端部47處過渡到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中。擺動軸線19與端部47的連接與止擋面45包夾角度α,該角度α在本實施例中為約8°至約10°。角度α有利地小於、尤其顯著地小於45°。如圖5還顯示的那樣,彈簧43具有第二貼靠區域51,該第二貼靠區域51面向止擋面45。貼靠區域50鄰近彎曲的端部76布置在筆直的區段85處。彈簧43的端部76彎曲。端部76與筆直的區段85包夾角度Y,該角度Y有利地為至少80°。端部76利用具有半徑的部分過渡到鄰接的筆直的區段85中。貼靠區域51布置在位於端部76和鄰接的筆直的區段85之間的區域中,彈簧43在該區域中以彎曲的方式伸延。由於彈簧43在端部7 6和區段85之間的彎曲的構造防止了,彈簧43可能鉤掛在止擋面45處。由於彎曲的設計方案以簡單的方式確保,當加速杆14繼續在操縱方向57上擺動時,止擋面45在朝向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的方向上將力施加到彈簧43上並且彈簧43彈性變形。在保持元件42處構造有貼靠橋接部(Anlagesteg) 53,當第一貼靠區域50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一區段44.1處時,彈簧43可貼靠在該貼靠橋接部53處。
[0029]圖6顯示了在繼續操縱加速杆14時的布置。加速杆14在圖6中以操縱方向57被按壓直到到達中間止擋55。中間止擋55通過第二貼靠區域51和止擋面45來形成。在到達中間止擋55時第一貼靠區域50同樣貼靠在加速杆14處,確切說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一區段44.1處。調節元件17的位置相對於在圖4和5中顯示的位置沒有改變。彈簧43由此保持成相對於柄殼體10位置固定。加速杆14相對於柄殼體10且相對於彈簧43運動。
[0030]圖7顯示了在以操縱方向57(圖6)繼續操縱後在最大位置75中的加速杆14,在該最大位置75中加速杆14貼靠在構造在柄殼體10處的端止擋(Endanschlag) 56處。在該位置中,彈簧43的第一貼靠區域50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處。彈簧43已經遠離貼靠橋接件53,確切說由於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至擺動軸線19的變大的距離。區段44.2在其整個長度上至旋轉軸線19具有恆定的距離e。由此,彈簧43在加速杆14的這樣的運動(即在該運動期間彈簧43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處)時沒有繼續變形。
[0031]圖8顯示了操作力F關於加速杆14的操作行程s的變化曲線。操作力F在加速杆14被操縱時從零止擋54起在操縱方向57上首先線性地增加,如線92顯示的那樣。操作力F的上升基本上通過回位彈簧33和如有可能通過節流門23的另一回位彈簧來確定。彈簧43近似地在朝向擺動軸線19的方向上作用到滑動面44上並且由此沒有施加轉矩到加速杆14上。然而滑動面44的其它伸延方式或彈簧43的其它的取向也可為有利的,其將附加的轉矩在朝向加速杆14的零位置74(圖5)的方向上施加到該加速杆14上。在到達中間止擋55時,操作力F相當強地上升到最大的操作力Fmax上。操作力F的上升由於彈簧43在止擋面45處的彈性的變形而產生。由於止擋面45相對運動方向73(圖5)以相當陡峭(即坡度大)的方式來取向並且由此操縱力F的僅僅較小的部分在對於彈簧43的彈性變形所必要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產生相當高的最大的操作力Fmax。可通過角度β或者相應的角度α在結構設計上確定最大的操作力Fniax的大小。一旦彈簧43的第一貼靠區域50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處,則操作力F再次明顯地降低。操作力在顯示的實施例中降低到這樣的值上,即,該值近似地位於從零止擋54至中間止擋55的特徵線的延長上。操作力繼續線性地上升直到到達端止擋56,如線93顯示的那樣。線93在此在實施例中位於線92的延長中並且具有與線92相同的斜率。
[0032]如在圖8中通過虛線49標示的那樣,中間止擋55的位置可調整,確切說通過旋轉調節元件17。有利地,中間止擋55的位置可在位於零止擋54和端止擋56之間的整個區域中被調整。在此有利地如此選擇設計方案,即使得在運行中可調節中間止擋55的位置。有利地,可通過調節元件17在彈簧43貼靠在中間止擋55處時調整節流門槓14。由此,在運行中可同時隨著期望的加速杆位置調節中間止擋55的位置。
[0033]在圖8中還標示了在加速杆14處的回位力R,當加速杆14鬆開並且在相對操縱方向57的反方向77中運動時,通過回位彈簧33來加載該回位力R。回位力R線性地伸延,回位彈簧33的彈性係數因此為恆定的。在中間止擋55之前或之後沒有通過中間止擋55施加附加的回位力R。有利地,中間止擋55自身沒有對加速杆14施加附加的回位力R。
[0034]圖9和10詳細地顯示了保持元件42的設計方案。保持元件42具有支承銷59,該支承銷59如圖6顯示的那樣穿過加速杆14並且用作加速杆14的支承件。支承銷59就其本身而言支承於在圖6中同樣顯示的殼體銷60上。圖9和10還顯示了定位銷58,該定位銷58伸入到定位槽40中。
[0035]圖11和12顯示了調節元件17。調節元件17構造成近似殼形。保持元件42保持彈簧43的區域、定位銷58以及具有引導槽46的區域布置在通過調節元件17的邊緣來包圍的腔室的內部。由此,獲得組件的較小的結構大小。調節元件17以可圍繞旋轉軸線63旋轉的方式被支承,該旋轉軸線63同樣顯示在圖4中。調節元件17具有支承開口 62,該支承開口 62包圍旋轉軸線63並且柄殼體10的沒有顯示的支承銷伸入到該支承開口 62中。在面向保持元件42的側邊處,調節元件17具有定位槽40。定位槽40圍繞旋轉軸線63以螺旋形的方式來延伸。定位槽40具有內部的端部65和外部的端部66。靠近外部的端部66,定位槽40具有端區段61,定位槽40在該端區段61中以更陡峭的方式伸延,也就是說圍繞旋轉軸線63更強烈地朝向切向傾斜。由此,可將中間止擋55不固定於在到達加速杆14的全速位置前不遠的區域中。如此選擇端區段61的取向,即使得在定位銷58布置在端區段61中時加速杆推壓中間止擋55直到其端位置中。
[0036]定位銷40具有外壁64,在過渡推壓中間止擋55定位銷(圖9)被壓靠該外壁64。外壁64至旋轉軸線63具有距離a,該距離a從內部端部65至外部端部66連續地變大。距離a的變化在此如此地小,使得彈簧43在通常的運行中布置成位置固定的並且在中間止擋55處彈性地變形。由彈簧43在中間止擋55處在調節元件17的旋轉方向中施加到調節元件17上的力太小並且起作用的摩擦力太高,而無法使調節元件17旋轉。
[0037]圖13顯示了在這樣的位置中的裝置,即在該位置中中間止擋55處於這樣的位置中,即該位置與全速位置相應。全速位置在此為加速杆14的這樣的位置,即在該位置中加速杆14貼靠在端止擋56處。定位銷58(圖9和10)位於定位槽40 (圖11)的外端部66處。引導銷41布置成靠近引導槽46的端部。
[0038]圖13顯示了在靠近這樣的位置(即,該位置與加速杆14的怠速位置相應)的位置中的中間止擋55。加速杆14的怠速位置在此為這樣的位置,即在該位置中加速杆14貼靠在零止擋54處。定位銷58(圖9)布置成靠近定位槽40(圖11和12)的內端部65。一旦稍微操縱加速杆14,第二貼靠區域51便與止擋面45接觸。引導銷41位於引導槽46的另一端部處。
[0039]圖15和16顯示了對於中間止擋55的設計方案的實施例,在其中代替可擺動地支承的加速杆14設置滑塊67。在此,滑塊67可直接由操作者操縱或可擺動的加速杆作用在可線性地移位的滑塊67上。為了加速可在操縱方向70中移動滑塊67,確切說克服回位彈簧33的力,該回位彈簧33在圖15和16的示意性的圖示中示出成螺旋壓力彈簧。
·[0040]在根據圖15的實施例中,滑塊67具有帶有兩個區段44.1和44.2以及止擋面45的滑動面44。在柄殼體10中,被彈性加載的元件也就是球體68布置成可在箭頭72的方向上移動。球體68由壓力彈簧69加載彈力。在操縱滑塊67時,球體68與止擋面45發生接觸。由此為了繼續移動滑塊67操作力F明顯上升。在越過止擋面45後,球體68貼靠在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處。滑動面的區段44.1和44.2平行於操縱方向70伸延,以使得在此僅產生較小的操作力,該操作力基本上由回位彈簧33來產生。被彈性加載的元件的其它的設計方案也可為有利的。
[0041]在圖16中,球體68利用壓力彈簧69布置在滑塊67處。並且滑動面44構造在滑動件71處,該滑動件71以可在箭頭72的方向上在柄殼體10中移位的方式被支承。在此,獲得相應的上升且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產生操作力F的相應的下降。在根據圖15和16的實施例中止擋面45同樣形成斜面,以使得在相對操縱方向70的反方向中即在鬆開滑塊67時止擋無效。
[0042]圖17顯示了對於在最大位置75中的加速杆14的實施例。該位置與在圖7中對於第一實施例顯示的位置相一致。與在上文的附圖中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彼此相應的元件。在圖17中顯示的手柄4的結構與圖2至14的手柄4相應。在圖17中顯示的手柄4在加速杆14的滑動面44的設計方面不同於圖2至14的手柄。滑動面44的第一區段44.1相應於在圖2至14中顯示的設計方案來構造並且具有圍繞擺動軸線19的圓弧形的伸延。滑動面44.1與旋轉軸線19的距離d為恆定的。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具有不一致的延伸,彈簧43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貼靠在該第二區段44.2處。區段44.2從中間止擋55直到貼靠部(Anlagestelle)86逐漸遠離擺動軸線19,彈簧43在加速杆14的最大位置75中貼靠在該貼靠部86處。直接在中間止擋55之後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與擺動軸線19具有距離b。彈簧43在加速杆14的最大位置75中貼靠在此的貼靠部86與擺動軸線19具有距離C,該距離c大於距離b。滑動面44.2至擺動軸線19的距離從距離b連續地變大到距離C。由此彈簧在加速杆14運動時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直至最大位置75逐漸地被加壓。操作力F在到達中間止擋55前小於在到達中間止擋55後,該操作力F是必須的以為了調整加速杆14經過預設的調整行程s (圖18),即使加速杆14擺動經過預設的調整角度。
[0043]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不是平行即在滑動面44的每個部位處相切與滑動面44的運動方向73伸延,而是朝向運動方向73傾斜。這在圖20中放大地顯示。在區段4.2中的到滑動面44處的切線與滑動面44的運動方向73包夾角度δ。角度δ可有利地為約3°至約30°。角度δ越大,則施加到加速杆14上的回位力R越大。如圖20還顯示的那樣,彈簧34垂直地對滑動面44起作用。彈簧對滑動面44施加力90,該力90的作用方向至擺動軸線19具有距離f。由此,彈簧43對加速杆14施加轉矩,該轉矩逆向於操縱方向57(圖6)起作用。
[0044]圖18顯示了對於在圖17中顯示的實施例的操縱力的變化過程。第一線83表示了操作力F直到中間止擋的變化過程。操作力F線性地並且以較小的斜率上升直到到達中間止擋55。在中間止擋55處由於陡峭的斜坡形的止擋面45產生直到最大的操作力Fmax的相當強的力上升。這與上文的實施例的力變化過程相應。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操作力F降低到這樣的值上,即該值位於線83的線性的延長之上。操作力F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沒有落回到線83的延長上,因為彈簧43通過力90施加附加的轉矩到加速杆14上,該附加的轉矩克服操縱力F起作用。操作力F更強烈地上升直到到達端止擋56。這通過線84來標示,該線84的斜率大於線83的斜率。由於在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中也就是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的提高的必要的操作力F,操作者獲得對此的明顯的反饋,即已經越過中間止擋55。回位力R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也即是當彈簧43貼靠在第二區段44.2中時明顯地大於在到達中間止擋55前。線87表示該想像。還可設置成,線84在越過中間止擋55後落回到線83的延長上並且具有比線83更大的斜率。這通過點劃線91來表示。操作力F和回位力R的變化過程的期望的特性可通過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的合適的設計方案來調節。
[0045]在鬆開加速杆14時獲得回位力R,該回位力R平行於直線84和83伸延。回位力R使加速杆14返回到其零位置74(圖4)中。對於在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之間的區域,回位力R由線87來示出。
[0046]圖19示例性地顯示了這樣的實施例,即在該實施例中加速杆14對電動馬達81起作用。加速杆14包括操縱區段37,該操縱區段37以可調整的方式與操縱區段78相連接。調整可相應於在圖3和4中顯示的實施例通過調節螺栓39來實現。然而還可設置成,操縱區段37和78牢固地彼此相連接,或者加速杆14構造成單件。操縱區段78對電位計79起作用,該電位計79與控制裝置80相連接。取決於加速杆14的位置,改變由電位計79發出到控制裝置80處的信號。控制裝置80相應地控制電動馬達81。電動馬達81與供能件82相連接,該供能件82可例如為電池、蓄電池或用於與外部供能件連接的聯接纜線。所有顯示的實施例不僅可與內燃機27 —起使用而且可以電動馬達81—起使用。
[0047]圖21顯示了對於滑動面44的區段44.2的實施例。滑動面44在第二區段44.2中相對於運動方向73傾斜了角度δ,該角度δ明顯大於在圖17中顯示的角度δ。由此對於在圖21中顯示的實施例中當彈簧43貼靠在第二區段44.2中時,獲得作用到加速杆14上的更大的操作力F和更大的回位力R。力90 (在最大位置75 (圖17)中彈簧43將該力90施加到滑動面44上)沒有在朝向擺動軸線19的方向上起作用、而是以至擺動軸線19具有距離f的方式來起作用並且由此逆向於操縱方向57 (圖4)施加轉矩到加速杆14上。如圖20和21顯示的那樣,距離f在圖20中顯示的實施例中大於在圖21中顯示的實施例。由此獲得更大的操作力F和更大的回位力R。
[0048]在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之間的操作力F的變化過程在圖18中利用虛線88來表不。在實施例中,線88以平行於線84的方式來伸延。線88以平行於線84的方式來偏移到更高的力F。在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之間的回位力R在圖18中利用虛線89來表示。線89同樣在線87的上方伸延。因此,在圖21中顯示的實施例中的回位力R同樣大於在圖17中顯示的實施例的回位力。在加速杆14的擺動軸線19和在加速杆14的最大位置75 (圖17)中彈簧43貼靠在此的滑動面44的區域之間的距離c大於在圖17中顯示的距離Co滑動面44的第二區段44.2的伸延在此以如下方式來選擇,即使得在回位方向中也就是逆向於在圖4中顯示的操縱方向57的在加速杆14處起作用的轉矩為恆定的。
[0049]除了第二區段44.2的設計方案,在圖21中顯示的實施例與在上文的附圖中顯示的實施例相應。
[0050]線84,88,91,93 (該線84,88,91,93指示了與調整行程s關聯的操作力F)可在位於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 之間的區域中具有與線83,92(該線83,92指示了在位於零止擋54和中間止擋55之間的區域中的操作力F關於調整行程s的變化過程)相比相同或不同尤其更大的斜率。線84,88可相對於線83朝向更大的操作力F偏移。然而還可設置成,線93在線92的延長中伸延,該線93指示在位於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之間的區域中與調整行程s關聯的操作力F。線92在此指示了在位於零止擋54和中間止擋55之間的區域中與調整行程s關聯的操作力F。還可設置成,操作力F在位於中間止擋55和端止擋56之間的區域中為恆定的。這可通過滑動面44的取向來實現,在此彈簧43產生轉矩,該轉矩克服由回位彈簧33(圖3)施加的力來起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工作器械,帶有用於驅動至少一個工具的驅動馬達且帶有用於驅動馬達的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操作裝置包括待由操作者操縱的操作元件,其中所述操作元件以可運動的方式支承在殼體中並且可在操縱方向(57,70)中從零位置(74)被調整直到最大位置(75),並且其中中間止擋(55)在所述零位置(74)和所述最大位置(75)之間起作用,可通過調節元件(17)來調節所述中間止擋(55)的位置,其中所述操作元件可在到達所述中間止擋(55)後繼續被操縱直到所述最大位置(75),並且其中所述操作力(F)在到達所述中間止擋(55)時上升以用於繼續操縱所述操作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力(F)在越過所述中間止擋(55)後當在所述操縱方向(57,70)中繼續操縱所述操作元件時再次降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在越過所述中間止擋(55)後的所述操作力(F)有利地小於在越過所述中間止擋(55)時的最大操作力(F)的一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止擋(55)通過與所述操作元件相連接的第一止擋元件和與所述殼體相連接的第二止擋元件來形成,其中所述止擋元件在所述操作元件的從所述零位置(74)直到所述最大位置(75)的整個操作行程(s)上相對於彼此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其中一個止擋元件為被彈性加載的元件,並且所述另一止擋元件為止擋面(4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止擋面(45)相對於在到達所述止擋面(45)時的所述被彈性加載的元件的運動方向(73)傾斜了大於45°的角度(β)。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操作元件被操縱時所述被彈性加載的元件在滑動面(44)處滑動,所述滑動面(44)具有在操縱方向(57,70)中位於所述止擋面(45)之前的第一區段(44.1)和在操縱方向(57,70)中位於所述止擋面(45)之後的第二區段( 44.2),其中所述止擋面(45)形成在所述滑動面(44)的兩個區段(44.1,44.2)之間的斜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面(44)在所述第一區段(44.1)中且在所述第二區段(44.2)中近似平行於所述滑動面(44)的運動方向(73)伸延。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面(44)在所述第二區段(44.2)中相對於這樣的運動方向(73)傾斜地伸延,即在所述操縱元件被操縱時所述滑動面(44)在所述運動方向(73)中相對於所述被彈性加載的元件來運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面(44)以可圍繞擺動軸線(19)擺動的方式被支承,其中這樣的貼靠部位(86)至所述旋轉軸線(19)的距離(b,c)在所述第二區段(44.2)中在所述操作元件在所述操縱方向(57,70)中運動時連續地變大,即在所述貼靠部位(86)處所述被彈性加載的元件貼靠在所述滑動面(44)處。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調節元件(17)通過設定傳動件對所述兩個止擋元件的至少其中一個起作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設定傳動件具有定位銷(58),所述定位銷(58)在定位槽(40)中引導。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槽(40)以螺旋形的方式來伸延。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槽(40)構造在所述調節元件(17)處,並且所述定位銷(58)牢固地與所述止擋元件中的一個相連接。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調節元件(17)對所述第二止擋元件起作用,其中為了調整所述中間止擋(55)所述第二止擋元件可在所述操作元件的操縱方向(57,70)中運動。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元件以可圍繞擺動軸線(19)擺動的方式被支承,並且為了調整所述中間止擋(55)所述第二止擋元件可圍繞所述操作元件的擺動軸線(19)擺動。
1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元件為加速杆(14),所述加速杆(14)包括待由所述操作者操縱的操縱區段(37)和固定區段(38),在所述固定區段(38)處固定有傳遞元件以用於將所述加速杆(14)的設定運動傳遞到所述驅動馬達上,其中操縱區段(37)和固定區段(38)的相對的位置為可調節的,並且其中在所述操縱區段(37)處固定有止擋元件。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調節元件(17)的位置可不取決於所述操作元件的位置而被調節。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元件在朝向其零位置(74)的方向上被加載彈力,並且為了調整所述操作元件經過調整行程(s)而必須的所述操作力(F)在到達所述中間止擋(55)前和在越過所述中間止擋(55)後近似一樣大。
1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元件在朝向其零位置(74)的方向上被加載彈力,並且為了調整所述操作元件經過調整行程(S)而必須的所述操作力(F)在到達所述 中間止擋(55)前小於在越過所述中間止擋(55)後。
【文檔編號】A01D34/90GK103858586SQ201310685528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4日
【發明者】A.格策爾, J.赫貝萊茵 申請人:安德烈亞斯·斯蒂爾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