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00:39:01 3
專利名稱: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屬於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病人在病房吸氧是醫學治療疾病、保障病人儘快康復的一種常規治療手段。目前, 國內外用於給病人的吸氧裝置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鼻飼管型吸氧器,一種是面罩型吸氧 器,還有一種是氧氣帳型吸氧器。三種吸氧裝置各有自身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鼻飼 管型吸氧器是將兩根分叉的塑料管插入鼻孔吸氧,這種吸氧方式簡單、成本低,但氧氣管插 入鼻孔後,氧氣直接吹入病人鼻腔內部,病人有鼻腔乾燥、痒痒刺激的不適感;而面罩型吸 氧器是一個透明塑料的拱型結構,罩在病人的口鼻部,然後用彈力繩子固定,進行吸氧,病 人有帶口罩憋氣和說話不方便的感覺;而氧氣帳型的吸氧方式,由於價格高和防火等問題, 使用者非常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 種結構設計合理,病人感覺舒適,使用方便的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 器,包括供氧管,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耳麥卡條、氣量調節閥、氧氣轉換接頭、輸氧管接頭 和輸氧管,所述的氧氣轉換接頭與供氧管連接,輸氧管接頭與氧氣轉換接頭連接,輸氧管與 輸氧管接頭連接;氣量調節閥安裝在氧氣轉換接頭上,氧氣轉換接頭還設置有耳麥接孔,耳 麥卡條插入耳麥接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耳麥卡條上設置有卡扣,卡扣卡入耳麥接孔。本實用新型所述卡扣的數量至少有3個,每兩個卡扣之間的距離相等。本實用新型所述輸氧管的管壁上設置有金屬條。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效果結構設計合理,病人感覺舒適, 可以自己控制隨時使用,非常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區域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1耳麥卡條,2供氧管,3氣量調節閥,4氧氣轉換接頭,5輸氧管接頭,6輸氧 管,7耳麥接孔,8卡扣,9金屬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並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見圖1 圖2,本實施例主要由耳麥卡條1、供氧管2、氣量調節閥3、氧
3氣轉換接頭4、輸氧管接頭5和輸氧管6組成,其中氧氣轉換接頭4與供氧管2連接,輸氧管 接頭5與氧氣轉換接頭4連接,輸氧管6與輸氧管接頭5連接;氣量調節閥3安裝在氧氣轉 換接頭4上,氧氣轉換接頭4還設置有耳麥接孔7,耳麥卡條1插入耳麥接孔7。本實施例中,耳麥卡條1上設置有卡扣8,卡扣8的數量有5個,每兩個卡扣8之間 的距離相等,卡扣8卡入耳麥接孔7,可以根據卡扣8調節耳麥卡條1的大小。本實施例中,輸氧管6的管壁上設置有金屬條9,使得輸氧管6可以保持固定的形 狀,病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改變輸氧管6的形狀。使用時,將耳麥卡條1套在頭上,卡在兩耳邊,供氧管2接在氧氣輸出裝置上,調節 輸氧管6使之對準鼻孔,再打開氣量調節閥3並控制氧氣輸出的大小,氧氣通過整套裝置進 入鼻孔。本實施例使用方便,病人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開關氣量調節閥3,使用吸氧器,感覺舒 適;除醫院使用外,還可用於氧吧、家庭和工作中吸氧,也可以用於高原地區,汽車、火車等 交通工具中。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只要其零件未說明具體形 狀和尺寸的,則該零件可以為與其結構相適應的任何形狀和尺寸;同時,零件所取的名稱也 可以不同。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徵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 括於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包括供氧管,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耳麥卡條、氣量調 節閥、氧氣轉換接頭、輸氧管接頭和輸氧管,所述的氧氣轉換接頭與供氧管連接,輸氧管接 頭與氧氣轉換接頭連接,輸氧管與輸氧管接頭連接;氣量調節閥安裝在氧氣轉換接頭上,氧 氣轉換接頭還設置有耳麥接孔,耳麥卡條插入耳麥接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耳麥卡條上設 置有卡扣,卡扣卡入耳麥接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扣的數量至少 有3個,每兩個卡扣之間的距離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輸氧管的管 壁上設置有金屬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耳麥式非接觸型吸氧器,屬於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包括供氧管、耳麥卡條、氣量調節閥、氧氣轉換接頭、輸氧管接頭和輸氧管,其中氧氣轉換接頭與供氧管連接,輸氧管接頭與氧氣轉換接頭連接,輸氧管與輸氧管接頭連接;氣量調節閥安裝在氧氣轉換接頭上,氧氣轉換接頭還設置有耳麥接孔,耳麥卡條插入耳麥接孔。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病人感覺舒適,可以自己控制隨時使用,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A61M16/00GK201862098SQ20102059625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8日
發明者李慎貴, 蘇衛東, 陳寧, 馬建強 申請人:浙江伏爾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