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配方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03:58:26
本發明屬於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治療痛經的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
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症狀表現:行經期或經期前後,周期性的發生下腹部痙攣性疼痛,甚至蔓延至骶腰背部,大腿及足部疼痛,常伴有全身不適,乳房脹痛等症狀,在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較多。中醫認為該病多為功能性痛經,用中藥治療效果較好。發明人在工作實踐中,對用中藥治療痛經,進行了潛心研究總結,優選出一種療效顯著的中藥。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痛經的中藥,可有效解決痛經的治療問題。
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痛經的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生蒲黃(包煎)16g、血竭末(另吞)4g、五靈脂14g、生山楂7g、劉寄奴11g、青皮6g、赤芍7g、熟大黃炭4.6g、炮姜炭4.6g、三七粉4g。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製備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用,每次月經前服用8劑,一般2-4個月痛經緩解。
本發明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出各原料藥及其配比,生蒲黃、血竭末、五靈脂、生山楂、劉寄奴、青皮、赤芍、熟大黃炭、炮姜炭、三七粉,利用其相互間的協同或抵抗作用,提高療效;本發明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製備簡單,成本低的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痛經的的中藥配方,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生蒲黃(包煎)16g、血竭末(另吞)4g、五靈脂14g、生山楂7g、劉寄奴11g、青皮6g、赤芍7g、熟大黃炭4.6g、炮姜炭4.6g、三七粉4g。
實施例2:如果患者有乳癖結塊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炙山甲4g、昆布10g、王不留行5g。
實施例3:如果患者有經期洩瀉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焦白朮5g、大棗5枚、懷山藥10g、茨實10g。
實施例4:如果患者有經少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三稜10g、莪朮5g、丹參10g。
實施例5:如果患者有痛經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炙乳香10g、炙沒藥8g。
實施例6:如果患者有情志抑鬱、胸悶不舒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鞠丸10g、沉香曲8g、四制香附玩8g。
實施例7:如果患者有口乾便燥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生地黃10g、牡丹皮8g、當歸9g、枸杞子10g、桃仁8g、月季花14g、栝樓仁10g。
實施例8:如果患者有腹部冷症狀,在上述組分中加小茴香10g、制香附8g、淡吳茱萸8g、艾葉11g。
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用,每次月經前服用8劑,一般2-4個月痛經緩解。
選取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共100例,年齡18-38歲,平均年齡36.2歲,病程3個月至10年。
經過三個療程的治療,痊癒92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典型案例:
田某,女,31歲,營業員,已婚,12歲月經初潮,痛經,因母親病故,傷心不已,逐年加重,每痛劇烈難耐,輾轉於地,患者服用一般止痛藥無效,須注射杜冷丁針劑方能止痛,西醫診斷為子宮後傾,子宮骶韌帶處觸到兩粒黃豆大小包結,觸痛明顯,輸卵管造影未見異常,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拒絕手術治療,故到中醫就診,診斷為氣滯血瘀,衝任為病。周期將近,按照實施列一服用4劑。二診,服用未盡劑,經至量多,下紫黑塊,雖仍有腹痛,但已能耐受,病勢得減,繼續服用,2個月後,經痛未發,復經婦檢,骶韌帶處結節消失,在服用2個月竟已獲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