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7 18:42: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接地線收納裝置的技術領域,是一種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
背景技術:
如附圖3所示,目前變電運維站常用的接地線其一端連接有接地杆,接地線的另一端連接有接地端子,在收納接地線時需要將接地杆放入到收納桶14裡,然後將接地線纏繞在收納桶14外側的兩個線樁12上,這樣不僅不方便,而且會顯得比較雜亂、不美觀,接地端子也無法固定在桶壁上,這樣的纏繞方式使得接地線的纏繞角度較小,極易造成接地線的折損,如果在低溫環境下繞線,也容易造成接地線外部護套的損壞,大大縮短了接地線的使用壽命;纏滿接地線的收納桶14質量會大幅增加,雖然收納桶14上安裝有第二提手13,但是在搬運的過程中仍然十分的不便,運維人員通常會習慣性地用手抓住接地線或者兩個人抬上走,在此過程中,接地線會經常受到外力的拉扯,時間一長就會對接地線本身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接地線在收納桶上纏繞角度較小、無法固定接地端子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收納桶在纏滿接地線後不方便移動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包括內桶、轉盤軸承、滾筒,滾筒通過轉盤軸承安裝在內桶的外側,滾筒的長度小於內桶的長度,在靠近滾筒左側端面的滾筒外側面上設置有擋環,擋環上設置有掛鈎,擋環與滾筒的外側面固定連接,在內桶的左側端面的底部設置有滾輪底座,滾輪底座的底部設置有滾輪,在靠近滾筒右側端面的滾筒外側面上設置有齒輪盤,齒輪盤與滾筒的外側面固定連接,在靠近齒輪盤右側端面的內桶上設置有絞輪裝置,絞輪裝置與齒輪盤通過鏈條傳動連接。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轉盤軸承的數目至少為一個。
上述掛鈎的數目至少為一個。
上述絞輪裝置右側的內桶外壁上安裝有第一提手,第一提手下方的內桶外壁上鉸接安裝有與滾輪配合使用的支腿。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通過在內桶的外側增設滾筒與轉盤軸承,將原來直接纏繞在收納桶線樁上的接地線變成纏繞在滾筒上,增大了接地線的纏繞角度,不僅有效避免了接地線因彎折而帶來的損壞,而且使接地線在纏繞後變得整齊、美觀;通過在擋環上設置掛鈎,掛鈎能使接地端子穩穩地固定在滾筒上,使被纏繞接地線不會下墜鬆散;通過在內桶上設置滾輪、第一提手與支腿,方便了整個裝置的移動與安放。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主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現有公知接地線收納桶的主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滾輪底座,2為擋環,3為掛鈎,4為滾筒,5為轉盤軸承,6為齒輪盤,7為絞輪裝置,8為第一提手,9為支腿,10為內桶,11為滾輪,12為線樁,13為第二提手,14為收納桶。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於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係是依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所示,該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包括內桶10、轉盤軸承5、滾筒4,滾筒4通過轉盤軸承5安裝在內桶10的外側,滾筒4的長度小於內桶10的長度,這樣滾筒4就可以通過轉盤軸承5進行轉動,接地線也可以很容易地纏繞在滾筒4上,比起原先纏繞在線樁12上的方法,現在的方法增大了纏繞角度,既避免接地線發生折損,又整齊、美觀。在靠近滾筒4左側端面的滾筒4外側面上設置有擋環2,擋環2上設置有掛鈎3,擋環2與滾筒4的外側面固定連接,擋環2的設置是為了防止纏繞在滾筒4上的接地線由於自身重量發生下墜、鬆散,由於接地端子自身設置有圓孔,掛鈎3就能夠很好的將接地端子牢牢的固定在滾筒4上,進一步確保接地線不會發生鬆散。在內桶10的左側端面的底部設置有滾輪底座1,滾輪底座1的底部設置有滾輪11,有了滾輪11,整個裝置就可以在地面上滾動滑行,不會因為收納桶14上只有第二提手13而不方便了轉移,在靠近滾筒4右側端面的滾筒4外側面上設置有齒輪盤6,齒輪盤6與滾筒4的外側面固定連接,在靠近齒輪盤6右側端面的內桶10上設置有絞輪裝置7,絞輪裝置7與齒輪盤6通過鏈條傳動連接,通過轉動設置在絞輪裝置7上的手柄,可以輕鬆的使滾筒4產生旋轉,收起接地線來更加方便,絞輪裝置7為現有公知的技術。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可攜式接地線收放器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所示,上述轉盤軸承5的數目至少為一個,轉盤軸承5的數量越多,滾筒4的旋轉會更加穩定與流暢。
如附圖1所示,掛鈎3的數目至少為一個,掛鈎3的數量越多,接地端子就能夠更加容易地找到合適的懸掛位置,使纏繞的接地線始終保持緊繃而不鬆散。
如附圖1、2所示,絞輪裝置7右側的內桶10外壁上安裝有第一提手8,第一提手8下部的內桶10外壁上鉸接安裝有支腿9,第一提手8與支腿9的設置,方便了運維人員對裝置進行轉移與安放。
以上技術特徵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徵,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