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8:37:07 2
專利名稱: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是一種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前照燈與車身鈑金之間是通過螺釘固定。需在車身鈑金上開設多個螺孔,但此種方法破壞了前照燈和車身鈑金的完整性且對前照燈與車身鈑金之間的間隙面差要求很高,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容易造成螺釘鬆動,影響固定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結構簡單、固定牢靠且不易受到車輛行駛狀態影響的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包括前照燈和車身鈑金;所述前照燈與車身鈑金通過卡扣相連;所述卡扣與車身鈑金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螺孔,卡扣與車身鈑金通過設於螺孔內的螺釘相連;所述卡扣上開有卡槽,前照燈上設有與卡槽相配的扣具,所述扣具設於卡槽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卡扣上設有限位凸臺;所述車身鈑金上開有與限位凸臺相配的裝配孔。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扣具的端 部設有凸臺,凸臺與卡槽的底部相配,所述卡槽開口處設有彈性卡片。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其一,由於採用卡槽與扣具相配的方式取代螺釘固定方式將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使前照燈結構完成性得以保留,且扣具可沿卡槽軸向滑動,彌補了前照燈與車身鈑金之間的間隙面差;其二,卡槽與扣具之間的滑動也可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起到緩衝作用,使前照燈與車身鈑金之間的固定不受影響;其三,卡扣通過螺釘與車身鈑金固定,且通過限位凸臺防止其轉動,因此僅需一個螺孔和一個裝配孔就可完成固定,對車身鈑金結構的破壞較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爆炸圖;圖2為前照燈與卡扣配合結構示意圖;圖中:卡扣1、卡槽1.1、螺孔1.2、限位凸臺1.3、彈性卡片1.4、車身鈑金2、裝配孔
2.1、前照燈3、扣具3.1、凸臺3.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一種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包括前照燈3和車身鈑金2。其中,前照燈3與車身鈑金2通過卡扣I相連。卡扣I與車身鈑金2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螺孔1.2,卡扣I與車身鈑金2通過設於螺孔1.2內的螺釘相連,卡扣I上設有限位凸臺1.3 ;所述車身鈑金2上開有與限位凸臺1.3相配的裝配孔2.1 ;所述卡扣I上開有卡槽1.1,前照燈3上設有與卡槽1.1相配的扣具3.1,所述扣具3.1設於卡槽1.1內。扣具3.1的端部設有凸臺3.2,凸臺3.2與卡槽1.1的底部相配,所述卡槽
1.1開口處設有彈性卡片1.4。卡槽1.1與扣具3.1相配的方式取代螺釘固定方式將前照燈3與車身鈑金2固定,使前照燈3結構完成性得以保留,且扣具3.1可沿卡槽1.1軸向滑動,彌補了前照燈3與車身鈑金2之間的間隙面差。卡槽1.1與扣具3.1之間的滑動也可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起到緩衝作用,使前照燈3與車身鈑金2之間的固定不受影響。卡扣I通過螺釘與車身鈑金2固定,且通過限位凸臺1.3防止其轉動,因此僅需一個螺孔1.2和一個裝配孔2.1就可完成固定,對車身鈑金2結構的破壞較小。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結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包括前照燈(3)和車身鈑金(2),其特徵在於:所述前照燈(3)與車身鈑金(2)通過卡扣(I)相連;所述卡扣(I)與車身鈑金(2)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螺孔(1.2),卡扣(I)與車身鈑金(2)通過設於螺孔(1.2)內的螺釘相連;所述卡扣(I)上開有卡槽(1.1),前照燈(3)上設有與卡槽(1.1)相配的扣具(3.1),所述扣具(3.1)設於卡槽(1.1)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扣(I)上設有限位凸臺(1.3);所述車身鈑金(2)上開有與限位凸臺(1.3)相配的裝配孔(2.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扣具(3.1)的端部設有凸臺(3.2),凸臺(3.2)與卡槽(1.1)的底部相配,所述卡槽(1.1)開口處設有彈性卡 片(1.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前照燈與車身鈑金固定結構,包括前照燈和車身鈑金;所述卡扣與車身鈑金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開有螺孔,卡扣與車身鈑金通過設於螺孔內的螺釘相連;所述卡扣上開有卡槽,前照燈上設有與卡槽相配的扣具,所述扣具設於卡槽內。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固定牢靠且不易受到車輛行駛狀態影響的有益效果。
文檔編號B60Q1/04GK203142494SQ201220725978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6日
發明者連曉林, 宋朋典, 賈曉龍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