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唐宋八大家」曾鞏簡介 曾鞏是怎麼死的?
2023-12-09 06:49:01 3
曾鞏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史學家以及政治家,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七人合為『唐宋八大家』,同時又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
曾鞏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祖上父輩的文學素養都不低,同時還是北宋名臣。他的祖父贈致堯官至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佔曾為太常博士。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曾鞏自幼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且不說,其本人也十分聰慧有才,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慧與同輩人處。他記憶力十分高超,小的時候讀書,放下書本就能脫口成誦。除此之外,他也勤奮好學,表現出了超於同輩人的穩重。他成名很早,十二歲的時候,作《六論》,文辭很有氣魄,受到諸人讚嘆。等他到了二十歲的死後,其才學已經名聲遠揚。
曾鞏十八歲的時候,隨同父親一同如今,後與王安石相識,並且結成摯友。被散文大家歐陽修收入門下之後,還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二十歲的時候入太學,獻《時務策》,並與自己交好之人,諸如歐陽修、王安石、範仲淹、杜衍等談論時政,因為每每有出人意料的態度和見略而聞名天下。不過可惜的是,就是因為擅長策論,對於科舉考試之文卻並不擅長,所以屢試不第。
父親去世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回到家鄉,侍奉自己的母親,侍母至孝。這個母親並不是曾鞏的親生母親,而是他的繼母。不僅如此,因為父親的去世,曾家日益衰敗,是曾鞏獨自一人撫育了自己的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他的品性。
曾鞏的科舉考試一直不利,等到嘉佑二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得以與自己的弟弟曾牟和曾布、曾阜一等同登進士科。
進士及第兩年後,曾鞏被任命為太平州的司法參軍。任職過程中,他明習律令,執法甚嚴同時又量刑適當而得到當地人的讚賞。嘉佑五年,受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裡。任職期間,整理出大量的古代書籍,包括《戰國策》、《列女傳》、《李太白集》以及《梁書》、《陳書》等。
熙寧二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外放越州通判。在任職越州通判不久,就遇到了飢年災荒,曾鞏十分恰當的處理此次事件。不僅成功讓府下百姓存活,同時也沒有耽擱第二年的農事。
面對糧食不足的情況,他命令各縣富戶登記自己的糧食,並且讓他們以比市場價稍微高一點的價格賣給百姓。這樣不至於百姓無錢買糧,同時也讓富戶有賺頭,願意將自己的糧食拿出來販賣。
百姓因此得以有糧食吃,同時他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使得農民能繼續耕種,為第二年做準備。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在其治下,冤獄減少,治安穩定。同時他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興辦學校,不僅使得治下安全太平,同時文教也得以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除此之外,他還減少了不少不合情理的苛捐雜稅,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
元豐三年,改任滄州知州,同時受到宋神宗賞識,留任為三班院勾判。四年因為學識出眾,而被任為史學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五年為中書舍人,同年因母喪罷職歸鄉。
回到家鄉的第二年,也就是元豐六年,曾鞏便在江寧府去世,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