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七國之亂有何影響?七國是哪七國?
2023-12-09 07:11:36 2
自秦始皇駕崩以來,直到西漢建立的初期,整個大社會動蕩不安,各種勢力盤綜錯節,權力的爭奪也愈演愈烈,戰爭幾乎是沒有停止過的。
秦二世在趙高和李斯的幫助下登上了皇位,殺死了公子扶蘇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還大肆殺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終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統治的起義。從這個時候起,天下就是亂的,各種戰國時期的諸侯勢力紛紛抬頭,你爭我搶絲毫不讓。即使漢高祖結束了秦朝的統治,更是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最後還開國建立了西漢這個朝代,但是還是避免不了無止境的權力爭奪。西漢是統一了,但是並不穩固,所以才會發生「七國之亂」。
要說「七國之亂」,就要從漢高祖劉邦甚至是秦始皇時期說起,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諸侯王雖然聽命於天子,但是卻擁有自己的小國的所有的治理權力,而且大的諸侯國甚至還可以吞併小的諸侯國,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麼浪怎麼來都沒有關係。就是因為分封制下的這種弊端的出現,各諸侯國之間年年戰爭不斷,周天子對各諸侯王的統治也越來越小,周天子控制不了這些勢力龐大的諸侯王,被他們牽制、妥協。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好的體現,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最終形成了秦楚燕韓趙魏齊這七個大國,其餘的小諸侯國都被這七個國家給吞併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後的這幾個大國不可能這樣相安無事下去,最後果然還是被秦國給統一了。
秦始皇統一了七個國家之後,聽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不再奉行分封,而是實行郡縣制,將中央集權最大化,國家的政治體系先進化。不得不說李斯和秦始皇這兩位人物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幾千年前就形成了這種有遠見的思想,為後世幾千年直至現在的政治體系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和模型。郡縣制下,民反而官不反,各官級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插手其他官員的工作,就這樣社會開始漸漸穩定。好景不長,秦始皇為了千秋大業,勞累過度,早早的在東巡途中病死了,被寄予厚望的長子扶蘇沒能繼承皇位,反而是年幼無知的幼子胡亥繼承了大業。再加上有趙高這個大壞蛋在其中作亂,好好的一個大秦朝就被這兩個人給玩完了。秦二世的暴政讓他統治下的土地上,紛紛爆發了反對他的起義,項羽劉邦等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秦末大亂,舊勢力起死復生,集結了以前的兵力,一個兩個三個四個紛紛復國成王了。西楚霸王項羽巨鹿之戰一戰成名,成為各諸侯王聯軍的統帥,劉邦滅亡了秦朝,迫使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還分封諸侯王,也就是在滅秦戰爭中的功臣們,他們大多是自稱為王的舊勢力。劉邦打敗項羽,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漢軍實力和一大堆的謀臣,另一方面就是靠的項羽的那些並不忠心的諸侯王小弟們。所以劉邦建立西漢以後也不得不立他們為諸侯王,賜給他們封國,讓他們擁有和之前並不差的待遇,算作是報答。西漢初期的幾代是「郡國並存」,既然分封了諸侯王為何不完全分封他們,反而還要保留秦始皇留下來的郡縣制呢?說明劉邦這老滑頭心裡是認可郡縣制的,他內心裡一定不想分封他們。
劉邦在位的時候專注於消滅那些異姓的諸侯王,漢文帝劉恆在位的時候就專注於消滅那些同姓的諸侯王,他大業未成而死,於是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繼續著他的事業,消滅藩王。晁錯提出了《削藩策》,漢景帝就開始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吳王劉濞、淄川王劉賢、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這幾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反抗漢景帝,最後被鎮壓。這七國之亂使得漢景帝最終成功的消滅了藩王勢力,使得藩王們實力大減,但是也為梁王的獨大埋下了禍端。總的來說七國之亂不僅沒有使西漢倒退,反而促成了西漢中央集權事業的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