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15:50:01 6
專利名稱: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水產養殖,特別是一種蝦-魚-貝-藻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 系統。
技術背景對蝦是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之一,1992年我國對蝦產量一度達到22 X104噸,但1993年全國性對蝦流行病大規模暴發,1994年全國對蝦產量 只有5. 5X104噸。此後,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對蟲下的養殖方式進行了廣泛的 研究,全建安等、戴習林等分別對高位池養殖和淡化養殖進行了研究,黃 國強等、張慶文等、田相利等分別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對蟲下封閉循環式綜合 養殖系統,謝數濤等介紹了一種對奸無公害高效防病養殖方式,李健等提 出了一種利用微生物淨化水質的對蝦清潔養殖模式,Gary對不換水對蟲下養 殖的生物安全性進行了探討。萬a2as"Ar棚朋h/ , 6bpa7^m's力/2朋,7feir 分別對稻田養蟲下環境的生態調控進行了評價。^/y^r研究了大型無脊動物對 蝦池次級產力的影響。劉祖祥、王煥明、劉思儉、王吉橋等、靳翠麗等、 穆佔昆等,分別就對蝦與魚、貝、藻同池混養進行了研究。這一系列養殖 模式對對好養殖業的復甦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3年全國對蟲下 產量達到60X104噸)。目前對蝦池塘單養模式,蝦池營養結構單一,餌料與飼料利用率低下, 養殖後期水體的富營養化與自身有機汙染嚴重,病害頻發,化學藥物大量 使用與殘留等問題突出。在養殖的中後期,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懸浮有機 物質增多,養殖廢水的排放會汙染附近區域的水質及底質,甚至會將病原 體傳播到其他使用同一水源的養殖戶,造成危害和經濟損失的擴大。混養是將食性和生態位互補的兩種或多種養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養在 同一池塘中,目前較多的是蝦-魚混養、蟲下-貝混養、蝦-蟹混養、蝦-藻混養等。它使得蝦池中各生態位和營養級均有適宜的養殖對象與之相對應, 水體中的各種天然餌料和投入的人工飼料能儘可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蟲下 池中物質和能量的總轉化效率。但兩種或多種生物混養在同一水體之中, 一方面養殖生物在生存空間和溶解氧上產生直接競爭,以及自身產生代謝 廢物會造成的相互危害。另一方面混養的雜食性魚類可攝食高品質的對蟲下 飼料,造成對奸對投入飼料的利用率相對降低。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 控系統,在一個封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內設置對蟲下養殖區、魚類養殖區、 貝類養殖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處理區、應急排 水系統,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提高蟲下池的物質和能 量轉化效率、減少有機汙染沉積與化學藥物的使用,保護海洋環境,促進 健康養殖和無公害養殖的發展,使對蝦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並且提高行 業食品安全擴大出口。本發明在一個封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內設置對蝦養殖區、魚類養殖區、 貝類養殖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處理區、應急排 水系統,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所述的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蟲下池水經池塘中間設 置的底部排水口 ,通過中間排水井直接排入池底位置較低的魚類養殖區, 魚類養殖區下遊用動力提水注入貝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的水通過涵洞直 接進入大型海藻栽培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的水通過地下涵洞進入蓄水過濾 池,養殖用水經沉澱、曝氣、沙濾進一步淨化後,用動力提水經進水渠注 入對蝦養殖區。本發明隨著水在不同養殖單元中的循環,被不同營養級和生態位 上的各種養殖生物的多層次的利用,充分發揮各種養殖生物餌料資源互補 的積極作用,避免養殖生物在生存空間和溶解氧上的直接競爭,以及減少 有機殘餘物質和自身產生代謝廢物造成的相互危害,實現養殖環境的"自 我修復"與"生物調控",使養殖過程引起自身環境汙染得以恢復,淨化 海水養殖環境。
圖l是本發明結構方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在一個封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內設置4個養殖區,即對 蝦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和大型海藻栽培區,和1個益生菌及 微藻培養區、l個水處理區、l個應急排水系統。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 處理單元中循環。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好池水經池 塘中間設置的底部排水口,通過中間排水井直接排入池底位置較低的魚類 養殖區,魚類養殖區下遊用動力提水注入貝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的水通 過涵洞直接進入大型海藻栽培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的水通過地下涵洞進入 蓄水過濾池,養殖用水經沉澱、曝氣、沙濾進一步淨化後,用動力提水經 進水渠注入對蟲下養殖區。隨著水在不同養殖單元中的循環,被不同營養級 和生態位上的各種養殖生物的多層次的利用,充分發揮各種養殖生物餌料 資源互補的積極作用,避免養殖生物在生存空間和溶解氧上的直接競爭, 以及減少有機殘餘物質和自身產生代謝廢物造成的相互危害,實現養殖環 境的"自我修復"與"生物調控",使養殖過程引起自身環境汙染得以恢 復,淨化海水養殖環境。1、 對蝦養殖區是養殖主體區,對蝦養殖池採用方形切角水池及中央 排水結構,蝦池面積1公頃,池深2. 2 2. 5米,養殖期間可保持水深2米 左右,整個池底和護坡鋪地膜覆蓋,池底向中央排水口略傾斜,比降約0. 2%, 池底水可自流排乾。間配備水車式和葉輪式增氧機,每池8-10臺。葉輪式 增氧機中心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周邊安裝,使池水流動不存在死角,攪動 水流方向一致,逐步向池中央產生旋轉水流,有利於底層汙物向中央排水 口集中。2、 魚類養殖區以半包圍的形式環繞於對蟲下養殖區及貝、藻養殖區之 外,池底位置較低,蝦池水可通過中間排水井自動流入魚類養殖區。養殖 濾食性魚類,利用蝦池殘餌和有機碎屑,總長度(流程)達3米,使大型 無機物和有機顆粒得以沉澱(一級生物淨化)。3、 貝類養殖區採用U字型迂迴結構,各池之間直接連通。養殖濾食性貝類,以期利用微型藻類和有機碎屑,起到蓄水、生物過濾的作用(二 級生物淨化)。4、 大型藻類栽培區結構同貝類養殖池,栽培大型藻類充分利用養殖 水體中的營養鹽類,起到三級生物淨化和蓄水作用(三級生物淨化)海藻。5、 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泥池方形切角,中間設排水口,面積10平 方米,池深1.0米。蓋玻璃鋼瓦大棚,調節棚內光照和溫度。益生菌培養 池進行光合細菌的定向培養,引入對蝦養殖池,改變蟲下池細菌種群結構, 使有益菌成為優勢種,降解蟲下池水體中的溶解有機物。微藻培養池進行對 蝦養殖初期所需天然餌料的定向培養,引入對蟲下養殖區,供對蟲下利用。6、 蓄水過濾池在封閉循環式養殖系統中,隨時補充新鮮水源調節水 質,補充因蒸發及滲漏所損失的水量。設有砂濾系統對對蟲下養殖用水進行 物理過濾。採用重力浸沒式無壓砂濾池結構,其過濾層為4層,最上層為 直徑l.O毫米左右的中砂,厚度為50釐米,第2層為直徑3.0毫米的粗 砂,厚度為30釐米,第3層為直徑30 50毫米的鵝卵石,厚度為20釐 米,最下層為直徑100 300毫米的塊石,厚度為50釐米。各濾層之間為 用1毫米左右的雙層聚乙稀網相隔。7、 應急排水系統是一條與廢水排放系統相連通的排水渠,當個別養 殖對蝦池塘有病害發生時,將該池塘(病源)從循環系統中隔離開來,與 應急排水系統相連通進行換水,改善養殖環境,防治病害。8、 進水及水循環系統養殖前由外海高潮期自然納水進入緩衝池,初步沉澱後進入蓄水過濾 池,蓄水過濾池的水經沙濾後分別注入對奸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貝類養 殖區和海藻裁培區。各養殖區及水處理區用水一次性注足。對蝦放養15 20天後,根據蝦池水色、懸浮物數量、透明度以及底層 水中氨態氮、亞硝酸鹽積累情況,使養殖用水在對蝦養殖區、魚類養殖區、 貝類養殖區、大型海藻栽培區及水處理區間循環。養殖用水每周循環交換 1 3次,每次交換量控制在10% 35%之間。基本原則是養殖前期交換量較 小,養殖中後期水循環交換次數逐漸加大。蝦池水經池塘中間設置的底部排水口,通過中間排水井直接排入池底位置較低的魚類養殖區,魚類養殖區下遊用動力提水注入貝類養殖區,貝 類養殖區的水通過涵洞直接進入大型海藻栽培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的水通 過地下涵洞進入蓄水過濾池,養殖用水經沉澱、曝氣、沙濾進一步淨化後, 用動力提水經進水渠注入對蝦養殖區。提水泵站設置在奸池與蓄水過濾池以及貝類養殖區與魚類養殖區之 間,選擇低揚程、大流量的立式軸水泵,出水口設有單向截止閥,當泵停 止運行時能自動關閉。
權利要求
1、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統,其特徵是在一個封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內設置對蝦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處理區、應急排水系統,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蝦池水經池塘中間設置的底部排水口,通過中間排水井直接排入池底位置較低的魚類養殖區,魚類養殖區下遊用動力提水注入貝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的水通過涵洞直接進入大型海藻栽培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的水通過地下涵洞進入蓄水過濾池,養殖用水經沉澱、曝氣、沙濾進一步淨化後,用動力提水經進水渠注入對蝦養殖區隨著水在不同養殖單元中的循環。
2、 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 系統,其特徵是對蝦養殖區是養殖主體區,對蝦養殖池採用方形切角水池 及中央排水結構,蝦池面積l公頃,池深2.2 2.5米,養殖期間可保持水 深2米左右,整個池底和護坡鋪地膜覆蓋,池底向中央排水口略傾斜,比 降約0.2%,池底水可自流排乾;間配備水車式和葉輪式增氧機,每池8-10 臺;葉輪式增氧機中心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周邊安裝。
3、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魚類養殖區以半包圍的形式環繞於對蝦養殖區及貝、藻養 殖區之外,池底位置較低,蟲下池水可通過中間排水井自動流入魚類養殖區; 養殖濾食性魚類,利用蝦池殘餌和有機碎屑,總長度達3千米。
4、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奸-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貝類養殖區、大型藻類栽培區採用U字型迂迴結構,各池之 間直接連通;養殖濾食性貝類,以期利用微型藻類和有機碎屑。
5、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蟲下-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泥池方形切角,中間設排水口,面積 10米2,池深l.O米;蓋玻璃鋼瓦大棚,調節棚內光照和溫度。
6、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蟲下-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蓄水過濾池在封閉循環式養殖系統中,設有砂濾系統對對 蝦養殖用水進行物理過濾。採用重力浸沒式無壓砂濾池結構,其過濾層為4 層,最上層為直徑1. 0毫米左右的中砂,厚度為50釐米,第2層為直徑 3.0毫米的粗砂,厚度為30釐米,第3層為直徑30 50毫米的鵝卵石, 厚度為20釐米,最下層為直徑100 300毫米的塊石,厚度為50釐米; 各濾層之間為用1毫米左右的雙層聚乙稀網相隔。
7、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應急排水系統是一條與廢水排放系統相連通的排水渠,與應 急排水系統相連通。
8、 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 統,其特徵是進水及水循環系統養殖前由外海高潮期自然納水進入緩衝 池,初步沉澱後進入蓄水過濾池,蓄水過濾池的水經沙濾後分別注入對蟲下 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和海藻裁培區;各養殖區及水處理區用 水一次性注足。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蝦-魚-貝-藻多元養殖及其水質生物調控系統,在一個封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內設置對蝦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貝類養殖區、大型海藻栽培區、益生菌及微藻培養區、水處理區、應急排水系統,養殖用水在不同養殖和水處理單元中循環。隨著水在不同養殖單元中的循環,被不同營養級和生態位上的各種養殖生物的多層次的利用,充分發揮各種養殖生物餌料資源互補的積極作用,避免養殖生物在生存空間和溶解氧上的直接競爭,以及減少有機殘餘物質和自身產生代謝廢物造成的相互危害,實現養殖環境的「自我修復」與「生物調控」,使養殖過程引起自身環境汙染得以恢復,淨化海水養殖環境。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1248766SQ200710031679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0日
發明者葉富良, 申玉春 申請人: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