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關於出軌(詩經直白露骨的)
2023-04-13 06:33:07 3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詩經是一本古老而又遙遠的書籍,人人都知道它,但是真正讀過的卻不多。
除了能信口背出流傳甚廣的幾句,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等,
詩經裡還講了些什麼,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也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被古代統治者奉為經的一部儒家典籍,光是這嚴肅的文學名號,就足以讓人敬而遠之了。
然而,當我把這本束之高閣已久的《詩經》翻開來讀時,卻發現它根本不是想像中艱深晦澀的大學問,反而像是大家都愛聽的「故事會」,講的都是關於人的各種故事,生活、勞作、婚娶等,情感豐富,尤其是愛情。
其中,關於男女之間兩性關係的詩,竟高達137首,佔了詩三百近乎一半。果然,愛情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
在讀背《詩經》的時候,我以為它表達愛情和男女之間的活動,主要在於含蓄內斂的情感,直到我讀到《草蟲》這一首詩,其直白露骨的表達讓我驚詫,回過頭來才發現,之前讀過的許多詩,原來都隱藏著關於性愛的描寫,不得不感嘆這種兼具「藝術美」和「內涵美」的性教育。
1《草蟲》:性使我快樂、寧靜
以開啟我這場發現之旅的《草蟲》一詩為例,我們一起來分析和感受一下,詩經中所表達的古人的性觀念。
《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這首詩分為三段,著重看每一段的末尾句,都是重複吟唱,只改了最後一個字。
詩中的「覯」(gòu),即「交媾」,《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所以它明確指出來了,其表達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性愛。
「未見君子」的時候,我憂心忡忡、憂心惙惙和傷悲,獨自一人空守閨房,心情鬱悶、愁苦,思念著君子。
「亦既見止」,當我見到了君子,「亦既覯止」,又與之交媾歡愉之後,我的心才「降、說、夷」。
這三個字有一個層次的遞進:
降(xiáng):放下,就像投降一樣,形象地體現出雲雨後忘我的狀態;說(yuè):同「悅」,喜悅、開心,與君子重聚後快樂的心情達到頂峰;夷:平靜,和君子親密後,我的心情才歸於平靜,那些與君離別的日子裡積攢的閨怨、愁苦都消散了。在這首詩裡,毫不掩飾見到君子的渴望,坦誠直言對性愛的欲望,當然,也道出了親密關係的關鍵。
肉體的碰撞,是兩性之間獨特的親密,同時讓心靈也得到滋潤。久別的君子,讓女子牽腸掛肚,這份深閨幽怨,只有見到對方、與之相擁才能消解。
雖然這首詩是用直白的性愛表達對君子迫切的思念之情,但以女性的口吻毫無掩飾地寫出這種欲望和渴求,實在是大膽,這種直白程度令人感嘆。
2是「淫詩」還是「思無邪」
《草蟲》算是描寫得最為露骨的,而在《詩經》中還有很多隱藏的關於性愛的描寫。
聞一多先生在《詩經的性慾觀》一書中,把詩經裡面描寫性愛的詩分為5個種類:
明言性交隱喻性交暗示性交聯想性交象徵性交《草蟲》就屬於第一種明言的,我們稍微熟悉一點的《野有蔓草》「邂逅相遇,與子偕臧」竟也屬於明言。
而《維鵲》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種,則是象徵意義的,用動物之間的求偶行為來象徵,實在隱晦,我想很多人會跟我一樣,若沒有解讀,自己讀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講的是這方面。
還有《野有死麕》中「舒爾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是暗示性交:慢一點啊,不要碰我的圍裙,別驚動那隻狗讓它叫了起來!
《詩經》可是四書五經的五經之首啊,兩千年來一直都是老少鹹宜、男女皆可讀的經典,含有如此多的性事描寫,合適嗎?
難道,《詩經》真的是淫詩?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是這麼評價詩經的: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認為,這個「思無邪」的意思,指的是心中所想沒什麼不好的,無不可對人言。
一來,在那個較為原始的社會,民風質樸、率直,飽暖思淫慾,實屬正常。且那時人口稀少,繁殖後代是很重要的事,衍生的生殖崇拜反而使得此事神聖。
二來,《詩經》只是如實地記錄人們心中所感所想,並沒有單純為了感官刺激去具體描寫,對於讀者來說,心中是否有邪念是自己決定的。
思無邪,講究的是正確、客觀地對待所思所想,不迴避,也不歪曲。
生殖、性愛,這些本就是人類的主要活動,無可迴避。孔子如實地收錄這些詩作為教材,我認為它們不是淫詩,反而是為了教化和引導人們,將原始而盲目的性衝動,轉化為專一的情感寄託。
從這方面來講,詩經可以說是優秀的「性教育」範本。
3性罪惡與性壓抑下的性教育
性教育,我小時候從沒有聽過這個詞,連男女之間的差別在哪裡也不知道,甚至青春期結束了我依然不知道什麼是性行為。
關於性的話題,如今比之於孔子時代,反而更難以宣之於口。性,被打上了邪惡的標籤,連同身體器官,被一同為是汙穢的、罪惡的。
如今,好不容易性教育有了萌芽之勢,卻是舉步維艱,在性壓抑氛圍下長大的父母們,如今成了孩子們接受性教育最大的阻力。
2017年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
2017年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材料所研發的,但遭到父母們強烈抵制,最終學校不得不撤回,性教育還是淪為一句口號。
弗洛伊德曾在《文明及其缺憾》一書中說過:
「文明的進步,是通過對性罪惡感的強化、與剝奪了性快樂為代價而獲得的。」
誠然如此,為了證明自己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我們越來越鄙視作為動物的原始性本能。
為了追求更高層面的「精神境界」,數千年來,歷代社會都致力於將「性」關在不見天日的黑暗角落,同時打壓「性罪惡的源頭」——女性。
但誰又能逃脫生殖的原始本能呢?於是「性」依然在黑暗的角落滋生,但卻因為沒有良好的引導,人們對性的認識變得越來越扭曲,而女性也在這種扭曲裡痛苦求生。
來源:澎湃
如今還是有很多女孩,總覺得自己身體很「髒」,會為偶爾的欲望充滿罪惡感,為了所謂的「貞潔」連命都不要,甚至被侵犯、猥褻都不敢告訴父母,甚至都不知道這種行為意味著什麼!
性侵害兒童的作案方式
從原始到封建社會,再到現代,對性的封閉已經不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進步了。
因為性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悲劇太多太多了,當這些黑暗裡的手伸向越來越多、越來越年幼的孩子,對於性的認知和引導卻依然空白。
孟子曰:「食、色,性也。」
生殖衝動是刻在人的基因裡的,是人的本性,這種客觀生理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如果從一開始就否定、壓抑、剝奪最本能的生理需求,必然是違反人性的,也必然因矯枉過正遭到反噬。
兒童/家長面對性侵害時的心態
禁慾式的性教育,不僅帶來羞恥感,還傳遞了不正確的醫學知識,嚴重危害身心健康。
不如像孔子那樣,讓性教育融入文字,如實地認知,如實地表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好色而不淫,這才是《詩經》的精妙之處。
雖說如今的性教育與孔子那時大有不同,但「思無邪」依然是關鍵——自己想歪了,才會覺得性教育是黃色讀物。
性教育不是放任,而是為了在陽光下引導、規範,從而讓性不再罪惡,人人學會了解自己,讓性的大環境更乾淨,這才是文明的進步吧。
詩經系列相關閱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的竟是一個女人找女人的故事
嬌妻變糙漢,你敢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講的是基友情?
(點擊直接跳轉)
——————————————我是@正則思,執著於經典的學習者,背誦默寫《詩經》已有半年,歡迎關注我,一起讀詩經中的情感故事,留言說說你的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