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集團竟然和食藥監總局槓上了
2023-04-05 09:15:58 3
近日,太極集團和食藥監總局槓上了。事件的導火索是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發布的29批次藥品不合格通報,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有限公司生產的批號為1401003的小兒咳喘靈顆粒因「性狀」不合格被通報。對此,太極集團公告稱,靠肉眼來檢驗的標準不完全客觀,主觀色差可能性很大。與此同時,這家西南藥業巨頭自12月以來股價接連下挫。截至12月8日收盤,太極集團的股價從12月1日的收盤價20.25元,下跌至18.92元。行業人士認為,對多年來業績持續低迷的太極集團來說,產品登「黑榜」無疑是雪上加霜。為求證此事對太極集團的影響,《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聯繫太極集團董秘蔣茜,但截至發稿,未獲得相關回應。有無問題光說沒用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公告,太極集團旗下子公司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有限公司生產的批號為1401003批次的小兒咳喘靈顆粒因性狀不合格上榜。據《衛生部藥品標準》第四冊規定,該批次產品標準規定為「黃棕色顆粒」,但檢驗結果為「黃棕色和深棕色混合顆粒」。對此,太極集團解釋稱,由於中成藥生產相當於農副產品加工,中藥材原料每年都會因為氣候不同出現藥材質量差異,也就會導致中成藥顏色的細微差異,而且「黃棕色和深棕色混合的顆粒」這批藥品部分藥材的質量可能要好一點。太極集團更是「隔空喊話」食藥監局:這種靠肉眼來檢驗的標準是不完全客觀的,主管色差的可能性很大。國家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產品檢測過程中樣品抽樣、樣品處理、樣品檢測以及最後的檢測結果都是嚴格依據《衛生部藥品標準》進行的。事實上,產品質量遭質疑,對於太極集團來說並非首次。比如之前讓公司元氣大傷的「曲美召回事件」。太極集團生產過一批曲美減肥膠囊,但食藥監局在檢測中發現,該減肥藥含有西布曲明,而西布曲明是提高心血管及中風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潛在因素。隨後,太極集團主動召回曲美減肥膠囊,但在賠償方面隻字未提。今年5月,太極集團旗下重慶中藥二廠的橘紅丸被指檢出較高硫磺含量;去年3月,旗下四川綿陽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板藍根顆粒被檢出水分問題;而在此之前,其旗下四川南充製藥有限公司清熱解毒口服液因PH值被判「不合格」。對於頻發的質量問題,太極的應對之策大多是指責檢查方法不當、流通環節有問題等。而食藥監人士公開表示,一般情況下,食品藥品檢驗所判定一款藥品不合格,都要經過多輪覆審、內部檢驗人員交叉評判等流程,而且在國家發布公告前,企業若認為判定不合理,可以申請仲裁。對於企業和食藥監局的各執一詞,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邱寶昌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種質疑屬於鑑定的問題,國家機關因職權進行送檢、檢查,公信力很高,企業、商家如果沒有可信的證據就要認可國家的鑑定,因為一般國家機關的鑑定都是委託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的,依據法規對市場進行監管。「商家、企業如果認為相關部門的檢測違反了法律程序,可以提出復檢,也可以提出行政複議,這都是企業的權利,但不是企業說自己沒問題就沒問題。」邱寶昌說,商家、企業應該正確對待國家的檢測和監督,比如可通過協商、說明事實,拿出讓人信服的檢測報告。專注主業才是正道作為重慶最大的傳統製藥企業,太極集團已成立23年,上市19年,並躋身中國醫藥行業「第一梯隊」,其拳頭產品太極藿香正氣液,2016年成為中國醫藥市場較有個性和影響力的品種。目前,太極集團「掌門人」白禮西正帶領這家藥業巨頭走多元化發展的路程。白禮西公開透露公司的發展戰略目標:將用10年時間打造「千億太極」,包括使公司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植物藥製造企業和全球零售藥房最多的藥企。有行業人士表示,雖然此次上「黑榜」可能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但產品質量屢遭質疑,太極集團的信譽正在被透支。 太極集團的業績波動或與其持續擴張的多元化產業分不開與此同時,太極集團近幾年的經營業績起伏不定,可謂一年雨一年晴。根據年報,2010年太極集團淨利潤-1.62億元,2011年淨利潤0.21億元,2012年淨利潤-2.2億元,2013年淨利潤為0.13億元,2014年淨利潤-2.77億元。2015年,太極集團扭轉了虧損的局面,營業收入達71.65億元,淨利潤2.31億元,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則為-5.36億元。2016年上半年,太極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8.87億元,淨利潤9.64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則虧損2.09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57.18億元,淨利潤為9.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虧損2.64億元。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太極集團的業績波動或與其持續擴張的多元化產業分不開。太極跨界大健康產業或受挫2013年,太極集團瞄準大健康產業。當時集團跨界推出太極水、太極天膠等新產品。太極集團高管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及太極水「5年內實現100億銷售」的目標。不過,在近兩年的公司財報中,太極集團並未公布太極水的銷售數據。今年5月,太極集團推出非公開發行股票計劃,擬以不低於15.65元/股的價格向包括公司控股股東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定向增發約1.28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20億元,投向太極天膠原料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等。值得一提的是,曾擔任太極集團健康品事業部總經理的鮮亞已經辭職,外界將此舉解讀為,太極跨界大健康產業或受挫。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藥企跨界發力大健康產業,並非太極集團一家,諸如貴州益佰、同仁堂、江中製藥等都有涉獵,但打著治病或者保健旗號噱頭進行營銷,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消費者並不一定會買帳。在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看來,國內藥企做快消成功的案例很少,太極水銷售失敗是意料之中。「水源地、水中含有的元素以及企業品牌影響力是企業做水的三大賣點,太極集團這三個賣點都不具備,很難將太極水賣好」。業內分析認為,國家限制藥品出廠價,控制藥價虛高壓縮企業利潤,也對太極集團業績造成影響。在史立臣看來,太極集團目前對於製藥主業經營沒有明確發展規劃是造成難以盈利的主要原因。「太極集團應當對企業經營發展做出規劃,改變整體經營狀態,不然很難實現真正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