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紅色革命舊址修復(廣東省河源市蘇區革命舊址群)
2023-04-15 17:47:55 1
蘇區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的東南部,距離紫金縣城42公裡,東與南嶺鎮相連,背靠龍窩鎮,西南與惠東縣高潭鎮毗鄰。境內峰巒疊嶂、山清水秀,溪流眾多。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16萬畝;下轄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4976人。
蘇區鎮原名為炮子鄉,是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大革命時期,紫金縣在炮子圩建立了第一農會,建立了紫金縣蘇維埃政府。為紀念革命老根據地,建國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命名為「蘇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蘇區」命名的鄉鎮。
蘇區鎮現在共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1995年11月,蘇區鎮被河源市委列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蘇區革命舊址群於2010年和2011年分別被評定為河源市和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蘇區革命舊址群被評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血田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詳細情況如下:
紅屋
這幢紅牆瓦房原名為湖子倉,始建於清代,是當地一位姓黃的地主所建的糧倉。紅屋為二進五間式的建築,左路為橫屋,右側為鬥門,佔地面積為312平方米。後來中共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現在舊址內仍保留有周恩來,澎湃住過的臥室,曾經有人問道:這裡為什麼叫紅屋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整座房屋外牆刷成紅色,象徵紅色革命政權,俗稱紅屋。
在紫金縣四二六武裝暴動勝利後,國民黨反動勢力調集部隊撲向縣城,使紫金縣的黨政軍都面臨著強敵壓境的嚴峻形勢。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於是便撤出縣城,轉移到炮子鄉。1927年11月,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在紅二師的幫助和中共東江特委的指導下,於1927年11月25日-12月1日,紫金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紫金縣蘇維埃政府,由鍾一強任主席,當時的辦公地點就設在這裡。
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是全國最早一批建立的紅色政權之一,它的成立開創了紫金縣土地革命運動的新局面。紫金縣蘇維埃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土地委員會,負責領導實施沒收和分配土地的工作,還提出:完全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由農民代表會議自己支配,給農民耕種,實行耕者有其田。並領導全縣開展以焚燒契約和分田廢債為中心的土地革命運動。
澎湃是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澎湃曾兩次指導炮子鄉土地運動。1923年3月,紫金縣第一個農鄉會——炮子鄉農會在澎湃的領導下成立,組織了農民武裝,粉碎粵軍軍閥陳炯明「剿平」炮子的陰謀。同年8月,為解決「七五」農潮事宜,澎湃途徑炮子,與農會會長張子玉等人座談,對紫金農民運動做了具體指導。在廣州起義失敗後,澎湃繼續領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餘部在海陸豐地區堅持鬥爭。澎湃本人出生在一個工商地主家庭,但是他卻走出家庭尋找救民的革命真理,以此發動農民創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直到英勇犧牲,其壯麗的一生,在中國近代革命史冊上是一座永恆的豐碑。
1927年8月,中共東江特委派吳建民、張威到紫金工作。按照中共東江特委的指示,中共紫金縣特別支部擴大為中共紫金縣委員會,下轄龍窩區委、古竹區委、柏埔區委、炮子特別支部、南嶺特別支部。1929年12月,紫金縣委召開擴大會議改組縣委,彭敘任書記,隸屬海陸惠紫特委領導。1930年6-10月 紫金縣委隸屬東江特委領導。11月, 東江特委被撤銷,同時成立閩粵贛邊區特委,在東江地區設西南分委和西北分委,隸屬西南分委領導。12月,根據閩粵贛邊區黨代會決定,成立海陸紫縣委,紫金縣委合併成海陸紫縣委。1931年1月, 王明路線統治了全黨,省委決定撤銷西南分委和西北分委,恢復東江特委。直到1934年初,海豐、陸豐、惠陽、紫金蘇區淪入敵手,縣黨政、軍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黨員被迫轉移到外地隱蔽。
周恩來同志曾兩次親臨紫金,第一次是在1925年10月,當時作為東徵軍總政治部主任與東徵軍總指揮蔣介石一起到紫金縣龍窩鎮討伐當時盤踞在東江的陳炯明軍閥。第二次是在1927年10月,南昌起義失敗後,起義軍主力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和第二十軍第一、第二師經過揭陽到達普寧,前委召開緊急會議,前委書記周恩來生病高熱,他抱病傳達了中央指示。會議結束,南昌起義軍遭遇伏擊,在突圍成功後。為開闢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周恩來在古大存等人護送下到達紫金,在中共紫金縣委所在地炮子村湖子倉接見了劉琴西、戴耀田等人,並對紫金工作了指示。後由中共紫金縣委組織武裝護送到碣石溪,往海陸豐方向進發。
血田紀念廣場
這塊擁有深刻紅色記憶的稻田,它見證著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武裝鎮壓中國革命,殘酷屠殺中國革命黨人和人民群眾的滔天罪惡。
1927年5月,紫金縣四二六武裝暴動勝利後,國民黨反動勢力調集部隊撲向縣城,使紫金縣黨政軍都面臨著強敵壓境的嚴峻形勢,於是便撤出縣城,轉移到炮子,建立炮子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18日,國民黨桂系軍閥黃旭初派重兵「圍剿」海陸惠紫蘇區,從紫金龍窩進攻炮子,紅二師一部與紫金工農革命軍佔據險要地形進行抗擊。因敵我力量懸殊,紅軍和工農革命軍退守至紫金和惠陽(今惠東)交界的磜(qì)頭坳(ào)。3月21日,磜頭坳失守後,紅二師和農民赤衛隊又在大坳頭抗擊國民黨第七軍第六師和第五軍第十六師的聯合進攻,並於次日退出中洞,向惠來方向轉移。中峒失守後,海陸惠紫蘇區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佔領。 1928年5月,紅二師反攻海豐縣城失利後,國民黨當局派重兵對海陸惠紫蘇區進行大規模的「圍剿」。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國民黨軍隊輪番進剿燒殺30多次。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炮子、赤溪兩個村280座房屋被燒毀了278座,被殺、被擄、被賣和被圍困餓死的幹部、群眾有3000多人;其他財物被洗劫一空。海陸惠紫4縣被屠殺之工農群眾達萬餘人,遠避南洋者2萬餘人,不敢回家者亦數以萬計。在炮子圩附近古井坵不足1畝的稻田裡,國民黨軍隊兩次在該稻田裡屠殺革命群眾450餘人,鮮血染紅了泥土,稻田變成「血田」,史稱「血田慘案」。
烈士紀念碑
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以炮子為中心包括周邊地區在內的炮子革命根據地,炮子革命根據地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蘇區人民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師並肩作戰,他們用英勇鬥爭和流血犧牲所書寫的革命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根據史料的記載,老蘇區人民經歷了炮子三次反「圍剿」,蘇區保衛戰等許多慘烈的戰鬥,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作出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許多共產黨員、蘇維埃政府幹部、工農紅軍指戰員和赤衛隊戰士,以及省委、東江特委、東江軍委等一批領導幹部為保衛這塊革命根據地,獻出了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後,為永遠銘記先烈們的英雄業績,中共紫金縣委、紫金縣革命委員會於1963年建立了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坐東北向西南,佔地面積840平方米。紀念碑高8米,由臺基、碑座、碑身組成。碑身正面浮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背面鑲徐向前元帥的題詞:「紀念革命先烈的最好辦法是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樹雄心、定鴻途,永遠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永遠作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先鋒隊」。
結語:
在大革命時期,蘇區鎮人民用流血犧牲和勇敢戰鬥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建軍史寫下了壯麗的篇章,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團廣東省河源市委員會供稿)
責任編輯:孫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