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3人物深度分析(為了複雜而複雜)
2023-04-15 13:31:12 4
如果把《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下稱「《浪姐1》」)和《乘風破浪》第三季(下稱「《浪姐3》」)放在一起比較,在下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覺得《浪姐1》更好看。
除了《浪姐1》橫空出世的新鮮模式帶來的衝擊感,抓馬的情節設置、精彩的真人秀環節和精良的製作水準也功不可沒。
及至《浪姐2》出現在觀眾面前時,「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團和氣賺人氣」的氣氛深深地打擊了觀眾的期待。
或許《浪姐2》口碑遠不及《浪姐1》的原因有很多,但姐姐們競爭意識太弱一定佔有重要的位置。《浪姐2》的口碑不佳,或許正是《浪姐3》從臺播降級為網播的「元兇」。
到了《浪姐3》,筆者明顯感覺到節目組卯足了勁想讓節目再次精彩起來。
觀眾喜歡看組隊、選歌的人情冷暖與觀念碰撞,那就改進規則,增加篇幅,讓這些環節發揮更大的作用。
《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一季(下稱「《批哥1》」)火起來了,口碑好,那就大量移植《批哥1》的元素,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可以肯定,節目組的初衷是好的。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力有些過猛,反而犯下了一些讓節目每況愈下的錯誤。
許多為了複雜而複雜的操作,不僅沒能贏得觀眾的喜愛,反而成為了《浪姐3》的累贅。
《浪姐1》冠軍寧靜、《浪姐2》冠軍那英的加入絕對是《浪姐3》上線之初最大的噱頭。
有一種傳聞說因為《浪姐3》沒有邀請到絕對的演藝界大咖,所以臨時拉了寧靜和那英來救場。
對此,筆者不是很認可。
在下以為,一檔綜藝節目的籌備,邀約嘉賓與流程設計應該是同步進行的。否則,籌備周期會拖得太久,各種開支和變數都會增加。甚至流程設計有可能會先於邀約嘉賓,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至於倉促應戰。
節目組明顯是要利用兩人為新生的《浪姐3》聚攏人氣,同盟戰明顯是為寧靜、那英兩人量身定做的賽制。作為為節目「保駕護航」的冠軍師姐,兩人的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不可能是「救場」那麼簡單。
在第一期裡,謝娜公布了一條規則:《浪姐3》能有多少個勝利席位,將全由寧靜和那英的戰績決定;她們打出多少個勝利席位,就將有多少位新成員站上領獎臺。
乍一聽挺有意思是吧?似乎賽制又升級了,「突破」兩個字幾乎撲面而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此後,前三期節目都沒有提到有勝利席位產生。直到第四期,也就是一公結束後的那一期,開頭就交代了第三個乘風勝利席位的產生。
沒錯,就是第三個。
來看一下節目敘事:第一次公演師姐團體戰中,那英隊表演的《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戰勝了寧靜隊表演的《情書》,於是那英打出了第三個勝利席位。
一定有看官不解了,怎麼直接就第三個勝利席位了呢?第一個和第二個呢?而且在那英插花之前,就已經有一紅一綠兩朵花插在那裡,說明已有的兩個勝利席位分別屬於寧那二人的「戰績」。
筆者同樣不解,可是翻遍了前三期節目也找不到前兩個勝利席位是何時塵埃落定的。於是只能理解為這是兩個固定初始席位,不需要兩位師姐「打出來」。
然後是第二次公演,寧靜隊表演的《怪美的》獲得的浪花值高於那英隊表演的《誰不是》,所以寧靜打出了第四個勝利席位,並插上了一朵紅花。
看到這裡的時候,筆者已經懵逼了。每次公演必然有師姐獲勝,必然就會產生新的勝利席位。既然如此,還何必多此一舉地設計「師姐打席位」這麼個華而不實的噱頭,每次公演結束就增加一個勝利席位不就得了。
一定會有看官說「往後看下去才會明白不止這麼簡單」。
的確如此,等到三公才終於體現出了勝利席位數量的不確定性。這次增加了一個「競猜」環節,競演開始前由寧靜、那英盲猜本次公演總分第一的隊伍,誰猜對就能額外打出一個勝利席位。
至此,「勝利席位由兩位師姐的戰績決定」這句話才總算是站住了腳,如果「競猜」也算「戰績」、也算「打」的話。
可問題在於,一條貫穿節目始終、對最終結果具有莫大影響的規則竟然直到三公結束才初步顯現出其存在價值,讓觀眾在前幾期節目裡看得一頭霧水。不得不說,這條規則實在是一個敗筆。
甚至於,筆者都懷疑節目組一開始只是為了讓規則複雜起來而設計的「師姐打席位」這條規則,後面的「競猜」環節也是為了彌補漏洞而臨時加上的權宜之計。
三公的結果是那英隊表演的《孤勇者》贏了寧靜隊表演的《Stronger》,打出了第五個勝利席位。同時,那英還猜中了總分第一為譚維維隊,「打」下了第六個勝利席位。隨之,那英再次插上了兩朵代表勝利席位的綠花。
這裡還存在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那英、寧靜的席位數量區分開,分別用綠花和紅花代表。
從前幾期的賽程可以看出,兩位師姐麾下的同盟人員是不固定的,每次公演結束後都會打散重組。所以也不存在師姐為自己同盟爭取席位的邏輯,否則就會出現出力方與受益方不一致的情形,於公平原則有礙。
那麼又為什麼一定要設置「師姐打席位」這條規則呢?難道僅僅是為了讓兩位師姐比拼一下,看看誰的能力更強、魅力更大?從寧靜和那英在《浪姐3》的超然地位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大的可能性是節目組為了增加節目的精彩程度,一味地讓規則複雜化,一不小心誤入「為了複雜而複雜」的歧途。
二、無效環節過多如果說「師姐打席位」還能靠著在後面幾次公演打「補丁」逐漸圓回來,那麼有些只短暫影響當下劇情的無效環節就再也沒有粉飾的機會了。
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無效環節是二公的「八個危險位置」。
二公表演結束後,結果揭曉前,主持人宣布了有八位姐姐處於危險位置,這個環節就無釐頭得很。
二公共有八支隊伍,每支隊伍中個人喜愛度最低的姐姐處於危險位置。
要知道,八支隊伍的人數並不相同。有些隊伍只有兩個人參與這個排名,那麼即使兩位姐姐人氣都很高,也有一人要處於危險位置。而人數多的姐姐,大部分人提前就知道了自己是安全的。
並且,二公只淘汰一個人,1/8的低概率再加上一個喜愛度作參考,使得這個環節的驚險程度大打折扣。對於絕大多數姐姐來說,這個環節都是例行公事式地走個過場,幾乎沒有心理負擔,節目的觀賞性也隨之大大降低了。
更加為人詬病的是,過了沒兩分鐘,馬上就揭曉了結果,淘汰了趙櫻子。這個懸念懸著的時間也太短了吧?簡直有點為了懸念而懸念的感覺,一點都不高級。
可能節目組是覺得加了這個懸念就會複雜,複雜了就會精彩,精彩了觀眾就會喝彩。其實不然也,有時候,為了複雜而複雜就像畫蛇添足,反而落了下乘。
另外,一公選歌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節目組先讓姐姐們選擇心儀的歌曲,這也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無效環節。
某人選了某首歌,最終這首歌也不一定能落到她頭上。
首先,你不一定能加入這首歌所屬的同盟。其次,即使加入了這個同盟,也未必能唱到這首歌。比如趙櫻子,雖然加入了寧靜同盟,最終還是被排除在《要你管》隊伍之外。
話說回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歌就那麼多,人也就那麼多,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位置,分配結果不可能讓所有姐姐都滿意。
而這恰恰證明了這個環節的無效。節目組明知道姐姐們最初的選擇基本無效,卻還是設置了這個環節,這個環節還怎麼可能會有意義。
節目正片裡的這段情節表面貌似精彩,其實很混亂。如果不暫停的話,觀眾一時間也很難明白其中的走勢。就因為這一個為了複雜而複雜的操作,節目的連貫性、觀賞性都被大大削弱了。
其實的跑偏趨勢在《浪姐2》的時候已顯現了端倪。那是在初舞臺,規則要求所有人互投喜歡票。
當時就有姐姐提議「那我們大家都投票好了,所有人都是29票」。當然,最終結果並非如此,有些姐姐的票數是26、27、28。
筆者懷疑是工作人員在現場下達了指令,要求某些姐姐不要給某個表演投票,以免出現全員29票的尷尬局面,最終將一個瀕臨無效的環節搶救了回來。
結語複雜不是原罪,為了複雜而複雜就不對了。
環節多也不是問題,過多的無效環節才是削弱節目觀賞性的元兇。
雖然從臺播降級到網播,但是節目的基本製作水準仍應得到保障。
否則,觀眾一定會在一次次被傷害後棄之而去。
(全文完)
作者丨細品八娛
,